
工廠不是建筑,而是智造哲學
作為常熟高新區重點項目,這座總投資100億元的智能化工廠占地約741畝,規劃增設多條自動化新型鋰電池生產線。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全流程協同服務下,正力新能帶領各參建單位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項目自簽約落地起便開啟“加速模式”:項目2025年3月份開工建設,6月完成8萬平米的鋼結構廠房封頂,創下行業建設的“正力速度”。在新能源賽道,你能有多快,就能離終局有多近。但對正力新能而言,“快”從不等于“急”。正力新能總裁陳繼程在封頂儀式上表示,“這不是簡單的產能擴張,而是一次技術與制造的深度迭代。我們不再定義產線為線性資產,而是一個持續學習、快速適配、動態進化的智能體。”

技術不是炫技,而是產業基座
在這個內卷劇烈、變局頻發的新能源時代,真正的護城河從來不是“說出來的宏大愿景”,而是“做出來的長期主義”。正力新能的底氣,來自于它對“技術硬度”與“制造深度”的雙重打磨。傳統制造強調設備集成,而正力新能強調“感知—決策—執行”的完整閉環。該基地打造 “軟件定義電芯工廠”,實現精益化生產。柔性制造顛覆換型效率,產線采用標準化電芯、平臺化電池包設計,同一產線生產相同尺寸不同電化學體系電芯的切換時間僅需3天,不同尺寸電芯切換時間50天,支持磷酸鐵鋰、三元、鈉離子等多體系產品快速迭代。AI閉環管控品質,引入深度學習、邊緣計算技術,在關鍵工序部署AI視覺檢測系統,實時分析工藝參數并自動校準,減少對人工經驗的依賴。

增長不是擴張,而是價值共生
當鋰電池行業還在追逐“快”與“大”時,正力新能選擇了“穩”與“精”。穩,是戰略耐力的體現;精,是技術自信的內核。在行業巨頭深度綁定整車廠、布局上下游閉環的大背景下,正力新能另辟蹊徑,選擇了給車企更多自由空間的“共生共贏”的合作路線。正力新能不押注整車企業,不迷信規模神話,而是堅持做一個有能力支持多端需求的“系統合作者”。 今后,隨著產線落地與項目投產,正力新能將持續以“柔性系統力”穿透行業周期,在全球鋰電地圖上寫下屬于中國企業的精密注腳。封頂,只是開始。未來,正待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