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聯邦研究部在文件中進一步寫道:“我們要吸引新的芯片工廠落戶德國,讓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大芯片生產基地。”不過,文件中并未提及具體細節。該議程預計將在7月由內閣通過。
微芯片在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比如用于風能、太陽能技術以及電動汽車,同時也助力人工智能的發展。微芯片雖小,卻是當今眾多產品的核心部件。德國將重點研發和生產用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高效能芯片。今年,首個汽車超級計算機先導項目也將啟動。
此前,德國聯合政府就已將大幅擴大芯片生產作為目標,但美國英特爾公司暫時取消了在馬格德堡建廠的計劃,這無疑是一次打擊。此外,美國Wolfspeed公司也推遲了其在薩爾州恩斯多夫的芯片工廠建設。不過,由臺積電、博世和英飛凌聯合成立的歐洲半導體制造公司(ESMC),自去年夏天起已在德累斯頓建設一座高科技半導體工廠。
德國聯邦研究部長Dorothee Bär計劃推動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未來技術的研發及其產業化應用。據悉,到2025年底,德國將聯合企業、科研機構及各聯邦州,協調申請歐洲人工智能超級工廠項目,這些工廠預計2027年投入運營。
所謂的超級工廠是性能極強的機構,企業可借助其人工智能支持推動產品研發。同樣在2025年,德國首個量子通信研究衛星將投入使用。2026年,將啟動“人工智能機器人助推器”項目,開展多用途機器人先導項目;2027年,將推出新的“軟件工程”研究計劃。
高科技戰略中提到:“通過人工智能攻勢,我們希望到2030年,10%的經濟產出來自人工智能相關領域,讓人工智能成為核心研究領域的重要工具。”德國和歐洲正努力追趕美國和中國。德國總理默茨(基民盟)與巴伐利亞州州長Markus Söder(基社盟)在楚格峰會面后,均強調了高科技戰略對國家未來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Bär不僅關注研發,還重視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文件中提到,“研究顯示,未來幾年人工智能有望為德國每年帶來3000億至4000億歐元的額外價值,在全球范圍內這一數字更是高達十倍。”德國在創新初期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商業化階段卻明顯落后。
高科技議程還宣布,到2025年底,將出臺一項長期戰略行動計劃,旨在德國建設一座核聚變發電站。此外,政府將進一步資助風能和太陽能技術的研究,讓德國成為“固定式電池儲能領域領先的創新、生產和應用基地”。
2026年起,德國將建立電池材料、電池生產以及固態電池領域的競爭力集群。在地熱能源領域,德國有望成為全球先驅。這份35頁的文件強調,據專家預測,全球綠色能源技術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7000億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2萬多億美元。
高科技議程還涵蓋健康研究、航天領域以及未來民用與軍事研究的結合。其中提到:“我們正在研究將聯邦跳躍創新機構(Sprind)的資助工具用于國防領域的可能性。”目前,民用和軍事領域分別由兩個獨立機構負責。
此外,德國還計劃更新用于海洋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科考船隊。除了增加資助,資金還將來自更多風險資本以及一個整合政府和私人資金的德國基金。文件明確提到,國家將作為“錨定客戶”,購買新產品以幫助其實現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