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中國石化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科學技術委員會資深委員康玉柱,請他談一談對中國天然氣勘探開發的現狀認識和前景展望。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布的天然氣市場報告,到2019年,作為全球需求驅動力的中國將成為世界頭號天然氣進口國,天然氣凈進口量將直逼歐盟水平。
康玉柱介紹,從全球范圍來看,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2015年全球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815萬億立方米,其中,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471萬億立方米,非常規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344萬億立方米。
在我國,天然氣資源潛力同樣巨大。全國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90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50萬億立方米。2015年與2007年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相比,天然氣地質與可采資源量分別增加了158%和127%。
截至2017年,全國累計探明常規天然氣地質儲量14萬億立方米,探明程度19%,處于勘探早期;累計探明技術可采儲量6.9萬億立方米,剩余技術可采儲量5.2萬億立方米,累計采出常規天然氣1.7萬億立方米。全國煤層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6500億立方米,剩余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100億立方米。我國頁巖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近萬億立方米,另外,不少地層新層系尚未計算。
我國天然氣產量逐年增加,國產氣已實現常規、非常規等多元供應局面。2017年產氣1430億立方米,年均增速為12%。煤層氣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初具規模,2017年全國煤層氣抽采量150億立方米、產量(地面抽采)6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頁巖氣勘探開發自2011年獲得工業性突破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2017年頁巖氣產量達80多億立方米。進口氣已實現管道氣和LNG等多渠道供應格局。資源進口國達10個以上,對外依存度為39%,2017年進口氣量為650億立方米。
康玉柱指出,雖然潛力巨大,但我國天然氣勘探開發也存在四個問題。
首先是天然氣資源認識不清。我國油氣資源雖經過多次評價,但由于地質條件復雜和勘探程度不斷提高,油氣資源量也在不斷變化。不少地區如華北、東北、青藏及廣大南方地區古生界和海域中、古生界油氣資源量一直未計算。
其次是由于我國油氣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多期構造運動形成的斷裂、褶皺強烈,多次多方向疊加復合使天然氣保存條件十分復雜。隨著天然氣勘探開發的深入,天然氣的保存條件和甜點區的預測難度增大。
再次是隨著天然氣勘探開發的深入,天然氣埋藏深度也在不斷增加。常規天然氣從原來4000米增加到7600米,甚至到7900米;頁巖氣從3000米增加到4000米;致密氣從3000米增加到4000米,如我國東部地區石炭-二疊致密氣埋藏深度大多在4000米左右。
最后是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儀器裝備不足,關鍵部件不能自給。由此導致天然氣勘探開發經濟效益有待提高,特別是非常規的煤層氣、頁巖氣、致密氣等勘探開發成本較高,經濟效益較差。
在我國2015年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中,全國115個盆地油氣地質資源總量為1275億噸,天然氣為90萬億立方米。這一資源量只是現階段研究程度和油氣勘探程度相對較低的情況下計算的結果,雖然對當前油氣勘探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從戰略上講不能代表我國實際的油氣資源狀況。
在評價中,尚有不少地區和層位還未計算資源量,如東北、華北地區石炭-二疊系,準噶爾盆地石炭系及其以下地層,柴達木盆地及走廊地區石炭-二疊系,青藏地區古生界,南方地區的古生界、海域的中、古生界等。同時,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潛力大,在南海、東海及黃海均有分布,初步計算以南海為主的天然氣資源量達100萬億~150萬億立方米。另外第四系生物氣十分豐富,如柴達木盆地及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小于100米的生物氣資源可觀。這些領域和層系在今后的勘探開發實踐中需要予以關注。(文字除署名外由記者程力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