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主題分論壇由申萬宏源證券固定收益融資總部副總經理范為擔任主持人,紫光集團聯席總裁兼新華三首席執行官于英濤,全國人大代表、玉蝶集團董事長羅鵬,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趙輝一起展開討論。
新基建,新在哪里?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兩新一重”建設,也就是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具體來說就要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
“區別于傳統基建,新基建是在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增加了科技和信息化的職能,從產業角度來看是對此前提出的兩化融合的延續。”于英濤說。
“從新基建本身來說,現在要更多在存儲計算層和融合的應用層上發力。”顧強表示,發展產業互聯網+涉及到產業各個端口的數字化、網聯化和智能化,僅僅骨干網推進了,中游和下游沒有推進,新基建很難發揮作用。
在一直做互聯網創業的羅鵬看來,對于新基建他最關注的是兩個“新”——新區域、新主體。“這次新基建提出新區域,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政策隨后而至,作為西部企業感觸很深。”羅鵬表示。
對于新主體的理解,羅鵬舉了一個例子,截至2018年9月中國的貨車保有量已經超過2500萬,一輛貨車一年的運費平均在100-150萬元,通常有一兩名車主,其實一輛貨車就是一個小微企業,但是拉貨卻往往開不出發票,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網絡貨運平臺新政才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把貨車司機變成了一個個實實在在受到承認的經營主體,這才是真正激發主體活力。
新基建涉及的領域是高度競爭的領域,同時對科技含量要求很高。
“核心技術供給是這輪新基建的關鍵要素,高科技民營企業既要真正做產品研發,也要對市場敏感,要迅速作出響應。”趙輝說。
趙輝表示,傳統基建往往是國有大型企業更容易參與,但是在新基建涵蓋的5G、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民營企業會更具競爭力,以廣東省為例,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民營企業非常活躍,估計廣東省今年全年的投資規模可以達到6萬億元,其中有1萬億元會投向新基建。
基建+科技,有哪些新機會?
新基建的科技成色十足,企業參與新基建的路徑卻大不相同。
于英濤認為,從新基建的參與者來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新基建的賦能者,也就是新基建技術的提供者,這些企業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運營商,新基建是數據流的基礎設施,運營商承擔了網絡的連接,還有一種是ICT廠家,提供應用軟件、數據庫、云計算、大數據等服務;另一類參與者是新基建的應用者,目前比較集中在教育、電力、能源、醫療、金融等行業。
“我們所做的是數字技術的產業化的,而應用者是實現產業的數字化,通過產業+數字化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這其中既有機會也有挑戰,企業如果失去了這次數字化升級的機會,就將面臨的生存壓力,現在是不進則退。”于英濤說。
范為認為,5G+大數據的基礎設施建設由國家或大型企業提供,中小企業要更加靈活地建筑商業模式。
顧強也認為,目前新基建最大的應用場景是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但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是底層建設,以工業互聯網為例,要把車間、工廠和所有的運營連接起來,這里面有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既需要技術供給問題,比如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也需要設備、工藝跟網絡技術的融合;第二個問題是平臺,大量的互聯網公司很難運行一個工廠的平臺,大多數是通用模塊,工廠的操作系統平臺跟現實需求有很大差距;第三個是模式問題,在存儲計算、融合應用領域,很多都是沒有技術供給,沒有成熟平臺,還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式,這些需要大量的企業進行探索。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數據的歸屬問題。
“要想辦法解決在產業互聯網中數據到底屬于誰的問題,工業生產數據化之后,產業互聯網中企業內部的數據是打通了,但是不愿意分享,技術體系如何搭建,如何找到商業模式這是現實問題。”羅鵬說。
與傳統的基建相比,新基建鮮明的特征就是政府的作用發生了變化,政府從傳統基建的主導投資轉為對新基建的引導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還希望政府做什么?
趙輝表示,除了大型新基建的項目建設中優先采用自主可控的國產技術,核心平臺包括智能終端,支持本土科技企業的發展,提高產業鏈的自主化水平,希望地方政府能在引入資本的同時,在業務和生態鏈的源頭,更多對民企開放,進一步放開新基建的市場準入門檻,在建設模式上作出調整和改變;此外,希望能在資本市場上加大對企業的融資力度,例如可以擴大科技的引導基金,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創新資產證券化制度等。
區域經濟和綠色經濟窗口期
經過十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基礎設施總量已達到全球的較高水平。但受土地面積、人口總量的影響,基礎設施的密度及人均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已經明確新基建涉及“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新基建的推進也要有更為長遠的區域發展規劃。
顧強認為,從區域經濟的角度來看,新基建要依托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區域率先發力,全國30個都市圈,集中了32%的人口和52%的GDP,都市圈的薄弱的環節是外圍區域,應該把都市圈的外圍區域作為新基建的重點。
人力資本分布的不均衡,成為新基建的區域推進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趙輝就表示,人才、資本聚會地肯定會形成規模效應,大型城市更有優勢,新基建的根本是服務于經濟發展,各地的發展基礎不同,對新基建未來的推進和需求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地區的發展基礎、產業支撐、承載能力和創新機制這些都是影響因素。
不過,羅鵬則認為,新基建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也是一次后發趕超的機會,比如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東部地區的交通網絡已經比較密集,西部地方一定會加速這方面的建設。
“大數據中心落戶在內蒙、貴陽,是因為這些地區有很好的電力輸出能力,而且夏季涼爽,這成了西部城市的獨特優勢,東部地區開始加速工業互聯網建設,東北有很好的工業基礎。”羅鵬表示,區域在推進新基建的過程中要根據優勢找準發力點,而不是樣樣都干。
于英濤認為,除了技術,新基建還與地方政府職能轉型有著緊密聯系,通過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大幅降低行政成本,對城市治理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會極大好處。
范為認為,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從“仙女散花”模式演進為以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為代表的城市集群發展模式,新基建應該會在這些經濟群率先推廣。
趙輝也表示,新基建加速布局有利于打造集約高效、智能安全、經濟可靠的基礎設施的體系建設,促進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新基建促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高速發展,為產業升級提供了空間和支撐,從傳統的制造向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新基建為綠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空間,提供了窗口期,綠色經濟與新基建更好地進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