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經過十多年艱苦談判,伊朗與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德國在日內瓦正式簽署JCPOA。協議簽署后,國際原子能機構多次核查確認,伊朗履行了協議規定的相關義務,國際社會針對伊朗的制裁也陸續解除。然而,2018年5月,特朗普政府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多次確認伊朗履行了協議的情況下,仍單方面決定退出伊核協議,同時恢復對伊朗的單邊經濟和軍事制裁。
2019年5月8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宣布,伊朗中止履行JCPOA部分條款,不再對外出售重水和濃縮鈾。這意味著伊朗開始采取實質行動回擊美國。在接下來的數月內,伊朗又三度中止履行協議相關條款。2020年1月3日,美國在巴格達暗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圣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作為報復,伊朗政府宣布1月5日第五階段減少履約措施。至此伊朗全面停止履行協議關鍵條款。
可以說,美伊之間圍繞JCPOA的斗爭,是過去40年來美伊博弈的焦點。伊朗核計劃發軔于上世紀60年代國王時期,其時得到了美國的技術支持。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后,伊朗從美國盟友轉變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最大對手,伊核問題逐漸成為中東軍控和核不擴散的焦點議題。JCPOA的簽署不但緩和了美伊矛盾,更是中東核不擴散機制的基石之一。
對伊朗強硬是美國國內最大政治正確之一,而堅持“反美”40年的伊朗宗教統治階層也很難改弦更張,這讓美伊之間達成妥協十分艱難。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直接逆轉了前任的對伊政策,不但令協議命運堪憂,還激起伊朗國內的反美情緒,讓魯哈尼領導的溫和派成為民眾攻擊的對象。2020年2月22日,伊朗舉行議會選舉,在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一口氣取消了90%改革派候選人參選資格的情況下,強硬派重新奪回議會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強硬派很可能贏得2021年總統選舉的勝利,美伊關系極可能倒退回“小布什-內賈德”時代,JCPOA恐怕很難避免最終破局的命運。
今年10月,伊核協議將迎來又一個關鍵時間節點——根據協議,安理會屆時將解除針對伊朗的國際武器禁運措施。為阻止安理會通過相關決議,美國正在不斷向歐洲盟友施壓。美國軍控協會3月5日撰文警告稱,若針對伊朗的國際制裁全部恢復,將意味著伊核協議徹底破產,可能會在地區觸發新一輪核危機。在美伊對峙螺旋形上升的當下,伊核協議能否堅持到十年之期,恐將打上巨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