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造車領域又有新動作了!華為與廣汽聯合造車終于正式官宣了。
3月9日午間信息,華為與廣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廣汽埃安已著手聯合開發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雙方各投入百人以上的研發團隊。
對此,廣汽方面回應,“華為是埃安的戰略合作伙伴,我們從19年就開始聯合打造新技術”。華為方則表示在其中的角色是技術合作伙伴和部件供應商。
截至3月9日收盤,廣汽集團A股在午后短線拉升,收報10.99元。最新市值為982億元。

華為廣汽埃安聯合造車
雙方回應:將實現軟件定義汽車
3月9日,有消息稱,華為與廣汽集團全資新能源汽車子公司廣汽埃安已著手聯合開發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雙方各投入了百人以上的研發團隊。
據報道,廣汽集團稱,自2017年開始,廣汽集團先后兩次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17年,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領域技術展開戰略合作,加速推進戰略合作項目,實現多個系統的量產搭載。
2019年9月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將聚焦在計算與通信架構,迎接軟件定義汽車發展的趨勢,綜合雙方在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的合作研究,共同打造可持續迭代升級的數字平臺,真正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為用戶持續提升更好的體驗。具體合作進展我們會在適當的時機公布,敬請期待。
華為則表示,如去年戰略合作協議官宣,廣汽、華為的合作將聚焦在計算與通信架構,迎接軟件定義汽車發展的趨勢,綜合雙方在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的合作研究,共同打造可持續迭代升級的數字平臺,真正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為用戶持續提升更好的體驗。華為在其中的角色是技術合作伙伴和部件供應商。
此前曾多次傳出華為計劃造車
華為回應絕不造車
日前,市場再次傳出華為將下場造車,對此,華為對外堅稱不會造車,公司策略不變,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做智能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華為第一次對關于華為造車的消息傳聞進行辟謠,華為的每次回應也是宣布不會造車。在2020年10月26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簽發的《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中表明,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他認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和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要堅持華為不造車的戰略,且無權改變此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文件的末尾寫著“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在汽車業務方面,目前華為更多的是扮演供應商的角色。去年11月,長安汽車宣布,公司與華為、寧德時代三方正在聯合開發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平臺和產品。2021年1月,北汽新能源宣布,公司將會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搭載華為Hicar車機系統的智能互聯網汽車,該車的軟件系統、ICT技術和云計算等方面的研發落地工作將由華為方面來承擔。
對于自身的定位,華為也將其定義為主機廠的供應商和賦能者。中信證券曾預計,作為智能汽車的Tier1,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營收有望在未來十幾年內達到500億美元的量級。
“汽車行業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時代已經到來。”在Mate40發布會上,王軍認同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已經到來,而華為也期望在這一領域分得一杯羹。
造車領域頻頻出手
華為是否會再次“真香”定律
根據公開報道,早在2009年,華為就啟動了車載模塊的研發,并在2013年發布車載模塊ME909T,正式進軍車聯網。2014年,華為先后與東風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一汽集團等建立合作關系。2016年,包括華為、奧迪、寶馬、戴姆勒、高通等在內的“5G聯盟”成立,旨在調配互聯設備以加快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2019年,華為則加快了智能網聯汽車業務的布局,成立了華為智能汽車BU,還先后發布了“云”業務的智能車云、“管”業務的智能網聯,以及從傳統車機拓展而來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電動三大終端。此外,華為還成立了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并重磅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
在專利方面,聲稱不造車的華為在2021年公開了多項汽車專利,均指向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要創新環節。
天眼查App顯示,2月26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一項名為“一種無線充電的發射端、接收端、方法和系統”專利,公開號CN111016694B,申請日期為2019年12月。該專利摘要顯示,本申請提供一種無線充電的發射端、接收端、方法和系統,應用于電動汽車領域。
此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還公開了一項名為“一種動力總成和電動汽車”的專利,公開號為CN212529295U。該專利摘要顯示,本申請提供的動力總成和電動汽車,能夠充分利用換熱器的外部冷卻面,提高了換熱器的利用效率,改善了電機控制器的散熱,同時結構更加緊湊,節省了空間。
華為雖一再強調不造車,但早已圍繞操作系統、自動駕駛平臺、自研芯片、激光雷達、智能座艙、三電技術等領域進行技術研發,所涉獵的技術涵蓋了智能電動汽車的方方面面。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的話來說,就是“除了底盤、四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剩下的都是華為擁有的技術”。
這個場面仿佛似曾相識,早在2002,年任正非曾在內部喊話,“華為公司不做手機”,并且在某次會議上拍著桌子怒吼,“華為永遠不做手機,誰再提做手機誰就給我立馬走人!”但在當年底的手機終端立項討論會上,任正非不僅同意立項,還當場決定投入10億元。在2020年全球手機市場中占了14.6%的份額,僅次于三星、蘋果。曾表態“堅決不做電視業務”的華為,近年也推出了“智慧屏”產品。這樣看來,華為可謂是“口嫌體正直”的代表。
有網友戲稱,人類的本質定律是“真香”,而歷史能否重演,業內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