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13日消息,日本政府當天舉行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核電站含有對海洋環境等有害的核廢水。
這一決定意味著東京電力公司(下稱“東電”)將獲準在兩年內啟動核污水的排放工作。這些仍具有放射性的污水是十年前福島核泄漏事故之后用來冷卻融毀受損的反應堆而不斷產生的。
此前相關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日本國內和國際上的強烈反對。而事故背后的“始作俑者”東電,卻在3月25日就柏崎刈羽核電站發生安全違規情況道歉后,就靜悄悄地沒再作聲。
東電負責人向福島災民下跪道歉。
如果沒有3·11東日本大地震和那一場海嘯,福島核事故是否就不會發生?
隱患其實早已埋下。
在福島核事故前,日本核電產業就已存在著嚴重的不透明性。這種不透明的背后,隱藏著一張錯綜復雜的龐大利益網。
而這一切,是被一名通用公司的日裔美籍高級工程師——菅岡啟所揭露的。
2000年,正為通用公司在福島第一核電工廠進行外包工程的菅岡啟,發現站內一臺蒸汽干燥器出現了裂縫,對核電站的安全造成重大隱患。在將該情況上報給東電后,菅岡啟卻收到了東電“刪除所有相關證據和信息”的指示。在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后,菅岡啟決定直接將視頻證據發給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下稱NISA)。
然而,NISA并沒有遣派調查員前往第一核電工廠,而僅是通知東電進行自我審查,并對設備問題“作出合適的解決”。與此同時,雖然當時日本已立法保護“吹哨人”,NISA還是將菅岡啟的信息提供給了東電,導致其被解雇,并在日后不斷受到東電威脅。
這一事件將東電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東電2007年向日本經濟產業省提交的調查報告顯示,自1977年以來,東電對下屬的福島第一、第二,以及柏崎刈羽核電站的13座反應堆總計199次定期檢查中,存在篡改數據和隱瞞安全隱患的行為。
東電在處理核泄漏問題上的應急機制不斷遭到各界質疑,在輿論的不斷追問下,一個被日媒稱為“原子能村”的封閉利益集團逐漸浮出水面。
“原子能村” 由官、商、學三方組成。“官”指的是以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和NISA組成的官僚集團;“商”指的是以東電為首的電力企業和日立、東芝等核電設備商;“學”指的是分布在原子能源委員會和其他核能研究開發機構的專家學者。
本應起到相互監督、牽制的三個構成方,卻在推進核電發展過程中,成為了一個相互交換承包合同、提供高薪工作,以及為核電推進提供資金、政治和立法支持的利益集團。
示威者高舉標語,譴責東京電力公司(TEPCO)。
從1959年至2010年,至少有四名政府監管部門的高層官員曾“天降”至東電擔任副董事長的職務。此外,在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和NISA工作的官員,在職業生涯中常在監管和宣傳崗位間來回調換。
學術界也不例外。在日本,關于核電的學術研究都是由政府撥款資助的,因此,對核電持懷疑態度的學者往往無法得到科研資金。此外,由于NISA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其在起草核電相關法規時往往會尋求學術界的支持,而此時其也只會轉向支持核電發展的學者和專家,導致相關法規往往并不能起到有力的監管作用。
“原子能村”的存在,解釋了為什么東電能在屢屢爆出監管不力和故意隱瞞隱患的丑聞的“騷操作”下,還能躲過政府制裁,并最終導致了福島核事故的悲慘結局。
2011年3月11日23時許,福島第一核電廠完全失去了用電,這意味著沒有足夠的冷卻水供應。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多米諾骨牌反應——反應堆內的燃料棒的衰變熱無法導出,導致堆芯內的冷卻水溫度不斷升高,最終沸騰。高溫高壓的蒸汽開始突破堆芯回路內一些薄弱環節,開始向廠房內泄漏。而由于冷卻水變成蒸氣從堆芯內散逸出去,使得燃料棒開始裸露在空氣中,徹底失去了冷卻。
燃料棒失去冷卻的那一刻,災難開始了。巨大的熱量將燃料棒熔化后,又熔化了包裹著燃料的鋯合金。高溫的鋯合金和水蒸氣發生反應,產生了大量氫氣,氫氣不斷從毀壞的反應堆溢出,在廠房屋頂聚集。同時,失去包裹的燃料中,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在水蒸氣的裹挾下向外泄漏。
東電2011年6月21日關于福島核電站1、2號反應堆氫爆炸事故調查推測報告:高溫/高壓造成密封功能降低,導致氫氣泄露(氣體通過安全殼貫穿部位泄露,引發爆炸)。
即便這樣,東電仍試圖隱瞞實情。甚至在福島1號機組廠房爆炸后,內部通知也只以“出現白煙和巨響,正在調查中”來表述,更別說在第一時間把消息向日本當局匯報了。
據調查福島核事故的日本第三方檢證委員事后出臺的報告指出,事故發生時東電社長清水正孝指示不要對外使用“堆芯熔化”一詞。報告還推斷,清水正孝當時“領會”了首相官邸的要求,即需要“慎重”承認堆芯熔化。
2011年3月14日拍攝的衛星照片: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反應堆爆炸后冒起濃煙,左下為1號反應堆。
眼看已經火燒眉毛,有技術專家提出了一個“沒辦法的辦法”——使用含高硼酸的海水作為冷卻水來冷卻反應堆。然而,硼元素會腐蝕反應堆,注入海水可能意味著“廢堆”。
東電無一人敢拍板作決定。
這是因為,注水考量與整個電力系統的資產盈利狀況相關。2007年,東京電力面臨56%產能關停,凈收益預期下調79%的處境。公司在2007和2008財政年度凈虧損,2009財年營業利潤僅為2006財年的一半。東京電力已有的核能資產維護費用不低,若稍有停產即會造成負收益。
此外,東電背后還和財團家族、政府官員之間已經存在“利益勾連”。事實上,日本核能發展領域一直存在政府參與。日本發展銀行是東京電力和核能發電企業最大的貸款來源,截至事故發生前的上一財政年度,提供的長期貸款達3510億日元。而在東電十大股東中,多是日本排名前列的信托銀行和保險業巨頭,其背后不乏三菱、住友等大財團的身影,其持股份額達35%左右。
為了力保資產,東電錯過了最佳應對時機。直到3月12日15時30分左右,1號機組發生了爆炸,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18時許下令后,東電才從附近海岸取水,用于冷卻1號機組。而此時距離海嘯發生,已經過去了整整28小時。東京電力直到3月13日才開始用海水冷卻其他反應堆。
身著防護服的東電工人。
即便如此,東電依舊沒有吸取教訓。事故發生10年后,遲報瞞報的一幕再次上演。2021年2月13日晚,福島縣附近海域發生7.3級強震。而地震發生一周后,東電才表示,福島核電站兩臺地震監測器損壞半年沒有修理,未能獲得地震數據;2月25日,東電披露,福島核電站53個核污水罐因強震發生位移……
2013年8月19日,東電對外發布消息,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地上儲罐發生泄漏,并稱泄露量數值為至少120公升。但很快東電就將這個數值調整為約300噸,并且沒有否認污水流入太平洋的可能性。
但東電其實原本有機會將這次損失降低:早在當年7月9日,在泄漏處附近檢查工作的職員就在日常輻射檢查中被檢出輻射值上升,但并沒有受到重視。
在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后續公布的調查中也表明,東電在一天兩次的儲水罐檢查巡邏過程中,都沒有留下相關的記錄,更沒有及時發現泄漏的相關跡象。“每天兩次在儲水罐區的巡邏被指幾乎形同散步”,東電在儲水罐管理上粗糙的做法是導致核污水大量外泄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樣嚴重的核污水泄漏事件,在福島發生了不止一次。
“儲水罐出現裂縫”“本應關閉的閥門無故處于開放狀態導致儲水罐泄漏”“高濃度核污水被誤送至其他廠房”“受大雨影響污水溢出”......
實在有點難想象,這些竟然都會和一家本該“管理森嚴”的核電站扯上關系。但在東電管理下的福島,這些都真真切切發生過。
除了多次發生的污水泄漏事故,東電屢次“自己打臉自己”的行為,也讓其長期備受質疑。
根據東電自2013年來的官方說法,其“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技術能將放射性物質含量降至“低于容許排放的水平”。然而2018年9月,東電才第一次對外承認,用于處理含有核污水的儲水罐中有1000個都未能將放射性物質去除至低于法定標準值。
不僅如此,2018年10月17日,東電還曾對外發布消息,稱自己向日本政府的小委員會匯報的,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經ALPS凈化后所含放射性物質測定結果圖表有至少260處錯誤,原因是原始數據制成圖表時發生了放射性物質種類歸錯或輸入錯誤。18日,東電又透露,在對訂正數進行詳查后發現,實際錯誤有1276處。
在日本政府基本決定將污水排入大海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曾對外表示,支持將福島第一核電站蓄積的處理水排放入海,稱其符合國際慣例。
然而,仍有不少科學環境組織對上述定論表示質疑。鑒于東電在核事故處理上的種種“劣跡”,這家公司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的數據是否能保證“準確無誤”?這次,東電靠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