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北溪-1”暫停供氣令歐洲憂心
畢振山
7月11日,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1”管道暫時關閉,進行為期10天的常規維護。歐洲多國擔憂“北溪-1”會永久斷供。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能源危機壓力下,歐洲的能源供應格局正出現兩大轉變,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內歐洲民眾仍將承受“缺氣”后果。
7月11日,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的數據顯示,“北溪-1”管道當天已正式關閉。根據該公司此前發布的公告,7月11日至21日“北溪-1”將進行常規維護,包括檢修管道供電系統、防火與防漏氣系統以及部分閥門,并升級相關軟件。
“北溪-1”管道從俄羅斯維堡經波羅的海通向德國,全長大約1200公里,年輸氣量約550億立方米,是俄羅斯向德國和歐洲輸送天然氣的主要管道之一。今年6月,由于加拿大沒有及時歸還送修該國的“北溪-1”管道部件,俄方將“北溪-1”管道的輸氣量減少了40%。
盡管“北溪-1”管道每年都會進行常規維護,且相關公告已經提前發出,但一些歐洲國家還是擔心“北溪-1”的維護時間會延長或者永久停止輸氣。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說,維護結束后俄方可能會繼續向德國輸氣,也可能完全停止輸氣,“一切皆有可能”。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局長穆勒也表示,“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也警告稱,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是“現在最可能發生的事”。
在分析人士看來,德、法等國對俄羅斯可能停止供氣的擔憂,凸顯出歐洲當前的能源困境。
俄羅斯是歐盟最大的天然氣和原油進口國。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了1550億立方米天然氣,約占歐盟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5%。從具體國家來看,德國55%的天然氣需求依賴俄羅斯,意大利大約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奧地利大約8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
在此情況下,歐盟要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就必須尋找足夠的替代能源。為此,德國、意大利等國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美國、以色列、埃及、卡塔爾、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然而,這些地區的天然氣要么開發不夠、要么沒有輸氣管道,而德國等歐洲國家也缺乏足夠的液化天然氣儲存設施。
今年6月底,歐盟理事會批準一項規定,要求成員國天然氣庫存今冬前達到其儲氣量的80%,在下個冬季前達到90%。但來自歐洲天然氣總庫存的數據顯示,歐盟天然氣儲氣率目前僅為61%左右。德國定的目標是在11月前儲氣量達到90%,現在僅為62%。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來自俄羅斯的能源減少,歐洲能源供應格局出現了兩個變化。一是來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增多。美國這幾年一直在跟俄羅斯爭奪歐洲的天然氣市場,如今終于如愿以償。今年6月,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首次超過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2022年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將創新高。二是歐洲重新轉向煤炭和核能等能源。德國、捷克、荷蘭、奧地利等國都已決定取消對煤電的限制,法國則寄希望于核電。
對歐洲來說,持續的能源危機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通脹,這將增加歐洲民眾的生活成本,也會影響歐洲的經濟前景。歐盟委員會7月11日就表示,將再次下調本年度歐盟經濟增長預期并調高通脹預期。這意味著歐洲不僅可能面臨身體上的“寒冬”,也將面臨經濟上的“寒冬”。
畢振山
7月11日,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1”管道暫時關閉,進行為期10天的常規維護。歐洲多國擔憂“北溪-1”會永久斷供。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能源危機壓力下,歐洲的能源供應格局正出現兩大轉變,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內歐洲民眾仍將承受“缺氣”后果。
7月11日,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的數據顯示,“北溪-1”管道當天已正式關閉。根據該公司此前發布的公告,7月11日至21日“北溪-1”將進行常規維護,包括檢修管道供電系統、防火與防漏氣系統以及部分閥門,并升級相關軟件。
“北溪-1”管道從俄羅斯維堡經波羅的海通向德國,全長大約1200公里,年輸氣量約550億立方米,是俄羅斯向德國和歐洲輸送天然氣的主要管道之一。今年6月,由于加拿大沒有及時歸還送修該國的“北溪-1”管道部件,俄方將“北溪-1”管道的輸氣量減少了40%。
盡管“北溪-1”管道每年都會進行常規維護,且相關公告已經提前發出,但一些歐洲國家還是擔心“北溪-1”的維護時間會延長或者永久停止輸氣。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說,維護結束后俄方可能會繼續向德國輸氣,也可能完全停止輸氣,“一切皆有可能”。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局長穆勒也表示,“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也警告稱,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是“現在最可能發生的事”。
在分析人士看來,德、法等國對俄羅斯可能停止供氣的擔憂,凸顯出歐洲當前的能源困境。
俄羅斯是歐盟最大的天然氣和原油進口國。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了1550億立方米天然氣,約占歐盟天然氣總進口量的45%。從具體國家來看,德國55%的天然氣需求依賴俄羅斯,意大利大約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奧地利大約8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
在此情況下,歐盟要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就必須尋找足夠的替代能源。為此,德國、意大利等國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美國、以色列、埃及、卡塔爾、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然而,這些地區的天然氣要么開發不夠、要么沒有輸氣管道,而德國等歐洲國家也缺乏足夠的液化天然氣儲存設施。
今年6月底,歐盟理事會批準一項規定,要求成員國天然氣庫存今冬前達到其儲氣量的80%,在下個冬季前達到90%。但來自歐洲天然氣總庫存的數據顯示,歐盟天然氣儲氣率目前僅為61%左右。德國定的目標是在11月前儲氣量達到90%,現在僅為62%。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來自俄羅斯的能源減少,歐洲能源供應格局出現了兩個變化。一是來自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增多。美國這幾年一直在跟俄羅斯爭奪歐洲的天然氣市場,如今終于如愿以償。今年6月,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首次超過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2022年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將創新高。二是歐洲重新轉向煤炭和核能等能源。德國、捷克、荷蘭、奧地利等國都已決定取消對煤電的限制,法國則寄希望于核電。
對歐洲來說,持續的能源危機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通脹,這將增加歐洲民眾的生活成本,也會影響歐洲的經濟前景。歐盟委員會7月11日就表示,將再次下調本年度歐盟經濟增長預期并調高通脹預期。這意味著歐洲不僅可能面臨身體上的“寒冬”,也將面臨經濟上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