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國務院近日發布《“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公布了八個領域的81個服務項目清單,并強調“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大體均衡,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
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保障……民生領域的方方面面牽扯著每個居民的生活,也關系著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繼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分城鄉、區域、人群,保障人人公平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未來五年的重要目標。
教育:入學時一個都不能少 上學時一個都不掉隊
《規劃》提出,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中西部和民族、邊遠、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
讓城鄉每個居民都享受機會平等的公共教育服務,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十三五”時期,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是落實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專家認為,教育服務均等化包括義務教育入學機會均等、區域間升入高校的機會均等、城鄉間升入重點高校的機會均等等多方面。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濤指出,重點是補齊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困難群體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保障薄弱的短板,推進義務教育城鄉均衡發展,既要入學時“一個都不能少”,也要上學時“一個都不掉隊”,統籌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對于城鎮地區來說,當前重點是針對城鎮化帶來的大規模人口遷移,調整和優化教育資源的空間布局,緩解農村人口流入城鎮導致的城鎮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等矛盾。”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表示。
醫療:確保每一位社會成員病有所醫
《規劃》提出,優先支持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打造30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達標率達到95%以上。
“要繼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努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最基本、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丁元竹表示,推進醫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以深化改革的思路,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當前的重點是關注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進一步縮小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群體差距,切實加強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浙江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指出,統籌城鄉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確保每一位社會成員病有所醫,免除老百姓對疾病的恐懼。
近年來,破除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城鄉分割,改變醫療衛生區域化差異、資源配置不均等的問題是一項重點任務。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各地著力部署推進整合制度工作,探索醫療保險城鄉統籌,到2016年年底,22個省份實現了全民醫保統一管理和一體化服務,農村居民醫療服務利用水平與保障水平普遍提高。
住房:加快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
《規劃》提出,國家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解決城鎮居民基本住房問題和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問題,更好保障住有所居。
“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住有所居,當前的重點仍然在于危舊房改造、棚戶區改造、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和失能者的無障礙等問題。”何文炯表示。
今年作為實施棚改三年計劃的收官之年,仍面臨不少難題,難啃的“硬骨頭”項目越來越多,資金籌措壓力加大。住建部相關負責人指出,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分化加劇,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要進一步強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多渠道緩解棚改籌資壓力。
而對于公租房問題,部分地方仍存在供求不均衡、配套設施建設跟不上等問題,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降低準入門檻,督促各地將新就業無房職工、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等群體納入保障范圍。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多地已出臺政策,支持務工人員進城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