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誰的國企?
玻璃門何時破,紅利何時分
國企改革在爭論了多次之后,終于有望迎來一場切實的深化改革。
在2012年12月24日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王勇強調說,改革是可以用好的最大紅利,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推進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
但國企改革不能局限在國企內部,就不能偏離其基本方向:一是市場建立在更為公平的基礎上;二是國企本為全民所有,國企改革的終極命題就應使國有資產收益為國民所享,確實為民眾帶來看得見的實惠。
然而,面對“國進民退”這場多年來的爭論,國企改革能否實現讓民企站在和國企同一起跑線上,改革后的國企究竟是“進更多”還是“退更多”,現在都不得而知。就像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所說的:“只要龐大國企存在,對政府來說,國企就是親兒子,而民企只能是干兒子,兩者之間不可能有平等的地位。”
所有權之爭
以卵擊石,誰是贏家?結果不言而喻。這就是當下中國民企和國企的真實寫照。
根據《2011年中國企業500強》的統計,位列前十位的國企巨頭占到了500強利潤總和的40%,總計184家民企的總利潤還不及上述十家國企的一半。而中國的民企老大——華為排名僅在第39位,其2039億元的營業收入不及中石化一家公司25057億元的十分之一。
這樣的情形是在第一次國企改革前沒有料到的。
時間轉回到1999年,為了甩掉國企背負的債務、冗員、企業辦社會的“三座大山”,國企進行了第一次股份制改制,以試點和脫困為主,將改革和脫困結合進行;隨后的2002年,國資委正式成立,指導國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產權改革,集中抓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國有企業改制上市。
而這輪多方提出的“改革”則被視為是第三次國企改革。改革的重點是什么?就是要改變落后的機制和行政色彩。
曾經出身國企的任志強就在2012年12月23日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只有“把國有企業消滅掉才能變成市場經濟”,因為目前由國資委管理國有企業的體制,實際上是限制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只有取消這種制度,才能實現國企和民企的對等。
而首都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鄭海航則建言:“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重點思路應該是在大多數產業內取消國有集團母公司,把企業完全推上資本市場,實現徹底的整體上市。”同時對上市公司進行整合,消除內部同業競爭以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他看來,整體上市的關鍵就在于要取消作為“存續企業的”集團母公司,即取消國有獨資母公司這個“殼”,讓國資委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有股東,其他母公司資產中的不良資產則采取主輔分離等方式,改制為非國有中小企業。
難以繞過的“玻璃門”
不過,就像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調研時所講的“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國企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打破國有和非國有的壁壘,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有利于企業之間進行良性競爭,實現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但每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國企改革,就不可避免地會觸及到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
在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眼中,“政府開放民間資本進入壟斷性行業只是做秀”,因為開放的都是投資大周期長回報低的項目,“如果真有誠意,那么中石油應該把原油進口權放給民資煉油廠,把加油站賣給民營企業。”
這也恰恰是現在民企發展的最大障礙。
僅以能源企業為例,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等央企幾乎一直在業內呈現壟斷的態勢,而民營企業要進入這一領域,一直都面臨著各種體制性障礙。其中,在成品油批發領域,民營企業僅占了約四分之一。
十八大報告中,更是進一步強調,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但顯然,在政策真正落實之前,“玻璃門”依然無法回避。
原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企業改革局副局長周放生向記者表示,國企和民企都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和劣勢,“因此,在下一階段國企改革的過程中,應該開放產權,通過混合所有制融合兩者優勢,對沖兩者劣勢,才是最理想的結果。”
打破“玻璃門”的障礙,才能真正讓市場形成健康的產業鏈競爭。
渴望的平等競爭
實際上,在國企改革發展的十年中,隨著國企的日益壯大壟斷,距離其最初的目標——“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平等競爭下,得到共同繁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已經越來越遠。
按照《2011年中國企業500強》的報告,國企的總收入占到了83%,總利潤為81%,而上榜的民營企業,雖然都是業內的領軍企業,但其利潤總額卻只有0.4萬億,占19%。
如此懸殊的差距也意味著,面對實力雄厚的國企,民企想要與之競爭哪怕是分得一杯羹,都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民企該如何才能和國企處于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呢?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直截了當地表示,下一步的國企改革,“關鍵是要構筑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基礎。”
在他看來,“當前民企和國企在使用生產要素、在土地礦產等稀缺資源占有、在獲取特許經營權以及政府投資項目等方面,機會不均等現象都很明顯”,“特別是國企在某些領域的壟斷,對不同市場主體產生了擠出和排除的效應。”
在這樣的局面下,辜勝阻認為,一要對國有企業的布局進行優化,在有進有退的過程中大力發展混合經濟;二要對壟斷行業盡可能地引入競爭機制;三要防止壟斷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四要解決內部利潤控制,實現利潤的分配公平,“因為是全民所有制,民眾作為所有者應該是能夠分享利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