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了2012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2012年我國GDP比上年增長7.8%,實現了穩中有進的增長,并在穩定增長的同時出現了新的進展。2013年國民經濟將會延續上年企穩回升的勢頭,并將在經濟總量和質量提升的同時,平衡居民收入。
――2012年經濟氣象:“四穩”“四新”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193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四季度同比增長7.9%,環比增長2.0%,呈現了穩中有進的增長局面。如果用形象的詞匯概括評價2012年的經濟運行態勢,可以總結為“四個穩”和“四個新”。
“四個穩”是指: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雖然2012年前三個季度GDP同比增速一直呈現回落狀態,但是四季度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企穩回升,當季增長7.9%,最終,2012年全年經濟增長7.8%,達到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的預期目標。投資和消費也分別比上年實際增長19.3%和 12.1%,出口比上年增長6.2%。二、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2年就業人員增加了284萬。三、物價總水平總體穩定。經過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的多項調控努力,2012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6%,漲幅比2011年回落了2.8個百分點。四、農業基礎進一步穩固。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58957萬噸,比上年增長3.2%,連續九年增產。除此之外,棉花、油料、糖料、肉類、蔬菜總產量都在增產。
“四個新”是指:一、結構調整有新進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數據上,2012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比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2012年最終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比資本形成高出1.4個百分點。二、科技創新有新突破。主要表現在載人航天技術、載人潛水技術。三、節能減排有新成效。2012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初步核算比上年下降3.6%,高于2011年2%的數值。同時,2012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水電、風電、核電四種清潔能源所占比重為14.5%,比2011年提高1.5%。四、人民生活有新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7%。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在城市和農村實現了全部覆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政府補助金額相應提高;保障房基本建成590萬套……這些都是民生改善的亮點。
――2013年經濟預期:延續企穩回升
今年,國際經濟環境依然曲折復雜,國內經濟也存在不持續、不協調的矛盾,資源、環境、勞動力等制約因素的力度有所加強。不過,支撐我國經濟中長期高速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2013年我國經濟會保持持續穩健的發展,會延續2012年四季度呈現的比較明顯的企穩回升勢頭。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城鎮化、工業化,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保持高速增長的內部根本動力,這個動力現在和未來都基本沒發生變化,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還處于戰略機遇期的根本原因。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考驗經濟發展的變化已經發生: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格局開始扭轉,資源供給和生態容忍度趨緊,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環境要求更加嚴格……這些變化決定了我國經濟不能也不應該再保持此前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應該保持一種持續、平穩、健康的速度。
“我們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轉方式、調結構上來,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馬建堂表示,他認為,7-8%可能就是一個有利于轉方式、調結構的速度。
2013年經濟在轉方式、調結構目標下的企穩回升,將會帶動物價的變化,總體來看,2013年的物價走勢,應該是推動物價上漲的壓力和控制物價上升的因素并存。
推動物價上漲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國際上量化寬松政策引發的輸入性通脹,以及國內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資源環境等成本的上升。控制物價上升的有利因素,則包括糧食、肉類、棉花、油料、糖料去年的豐收,為2013年物價的穩定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還包括工業領域總體生產能力過剩、產能利用率比較低,為增加供給提供了余地,數據顯示,2012年四季度工業制成品的產能利用率為80.1%;還包括政策調控因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指出,今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正確處理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和穩定物價的關系。
――未來經濟發展愿景:做大蛋糕并分配好蛋糕
在18日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3年到2011年我國居民基尼系數。這是國家統計局經過近兩年的準備,對原有的城鄉分開的住戶調查制度進行了改革,按照全國統一的城鄉可比的統計標準、指標體系進行記帳,計算得出的2003年到2011年全國居民基尼系數。
數據顯示,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是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
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的緊迫性,因為0.47到0.49之間的基尼系數不算低;另一方面說明了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隨著我國政府采取惠民生的有力措施,我國的基尼系數從最高點開始逐步回落。
馬建堂談到:“經濟發展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還要分好這塊蛋糕。”
目前,我國的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城鄉差距上,大概有3倍,優化我國的基尼系數,分配好經濟發展這塊蛋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首要工作。可喜的一點是,盡管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有3倍的差距,但是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已經連續第三年超過城鎮居民。農民收入提高是因為這幾年打工收入、農產品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都有所增加。其中,打工收入是增量最大的一塊,數據顯示,去年農民工總量增長了3.9%,農民工月收入比上年增長了11.8%。其次是售賣農產品的收入,不僅表現在量的增加還表現在價格的上漲。在轉移性收入方面,去年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轉移支付力度,去年,農村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增幅為21.9%。
這些拉動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在2013年和未來時期內,伴隨國民經濟穩中有進地發展,會逐步加強,再加上城鎮化的推力,城鄉各個方面的差距都將逐步縮短,更好地分配經濟社會發展這塊蛋糕的愿景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