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型所形成的“倒逼機制”,化解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現實需要,都對尋找并培育壯大經濟增長新動力提出了緊迫要求。專家們建議,城鎮化、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等蘊含著巨大的內需潛力,有望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三大新支撐。
城鎮化可以成為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泉
馬曉河(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在當前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和外需持續疲軟的條件下,積極推進城鎮化可以為我國經濟增長培育新的動力源泉。城鎮化不僅僅表現為城鎮空間的擴展,更重要的還表現為人口的集聚和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大規模人口城鎮化,會產生巨大的收入增長和消費轉換效應。因為大量人口轉為市民后,從買房、買家電到吃穿用行,都直接或間接地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城鎮化的實踐經驗表明,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單位,能帶來人均國民收入的明顯增長,由此可顯著提高國民的購買能力;同時,大量農民進城落戶后,即使是收入水平不變,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變化也會向有利于增加工業品消費需求方向轉化。另外,從供給角度分析,城鎮化還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世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經驗表明,當一國的工業化達到一定階段時,推進城鎮化可以增加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和就業規模,提高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即使是制造業結構轉型和升級也離不開城鎮化。
同時還要注意到,一般而言,大部分技術創新活動都是在城鎮開展和完成的,城鎮為技術研發和推廣提供了難得的支撐平臺,是人力資本提高和知識積累的大熔爐,工業化推進到一定階段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必須依賴城鎮化的推進來完成。因此,當工業化到達一定階段后,城鎮化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發動機。還需要強調的是,當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階段邁進過程中,構建以中等收入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尤為重要,這一時期,城鎮發展恰恰能為中等收入階層集聚和成長提供主要空間,顯然城鎮化也是推動社會結構轉型的動力來源。
根據中國1978年至2010年間的數據,可以發現,人均GDP與城鎮化率呈明顯的線性關系;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按2010年價格計算的人均GDP可增加670元。如果能打破現有城鄉二元體制約束,人口向城鎮集聚不再受到抑制,城鎮化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將更大。假定從2010年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屆時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26802元。按照2010年城鎮居民平均70.5%的消費傾向計算,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用于消費的支出為18895元,因城鎮人口增長可增加消費18940億元。另外,城鎮人口增長還需要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投入,根據以往大城市建設經驗,城市每增加一個人口需要這兩方面的投資成本約10萬元,如果對物價指數變動和大中小城市差異同時不考慮,到2015年城鎮增加10022萬人,就需要10萬億元以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投資。這樣,由于城鎮人口增長,到2015年我國將會增加投資和消費約12萬億元。
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在市場潛力大、帶動性強的領域率先發展
呂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下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制高點。另一方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會在國內外市場需求潛力大、帶動性強的領域加快發展,發揮先導和支柱作用:一是發展現代基礎設施。我國正處于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階段,發展現代基礎設施,不僅有巨大的市場需求,還會進一步提高社會效益。如高速鐵路、互聯網、智能城市等,極大地提高了基礎設施的效率和能力,為其他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二是發展一批直接擴大消費需求、提高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新興技術產業。三是節能減排技術產業推動綠色增長。隨著能源和環境壓力加大,國家節能減排措施加強,各行業特別是高耗能行業都在進行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先進環保產業等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正在加速發展。四是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目前,許多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都是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如數字制造、高端裝備、電動汽車等都是利用新興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五是帶動一批高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有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物聯網、云計算、芯片設計軟件服務等,本身就是以服務業為主。同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研發外包等高技術服務業。
與此同時,還要根據技術成熟度和市場規模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產業化規模,發展一批、培育一批和儲備一批。對一些技術尚未成熟的領域,可以重點培育產業發展;對一些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則要加強科技攻關,進行產業技術儲備。
當然,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其規律和特殊性,要注意把握幾個問題。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和協調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系統,需要相關基礎設施和產業鏈配套。比如,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增加很快,但因風電的不穩定性,需要穩定的電源與其配套和電網支持。二是要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防止重走引進、落后、再引進的低端制造老路。三要注意防范技術和市場風險。
更加重視發展壯大服務業,為穩中求進提供新動力
姜長云(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201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國服務業仍較上年同比增長8.1%,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4.6%。2013年,面對仍然充滿風險挑戰的國內外環境,應該更加重視發展壯大服務業,為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更好地實現國民經濟的穩中求進提供新動力。
一是完善鼓勵服務消費的政策環境。許多新興服務業,無論是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其功能和作用如何,消費者需要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在其發展初期,適度地培育市場、引導消費,不僅有利于強化產業發展的需求拉動,還可以為促進服務業與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創造條件。其中,鼓勵生產消費,促進工業設計、高技術服務業等市場培育,有利于促進產業分工協作關系的深化,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鼓勵生活消費,培育旅游業、文化服務業、家庭服務業等市場,有利于擴大就業、促進生活方式轉變、提升城鎮化質量。
二是深化服務業體制機制改革。當前,“營改增”試點范圍已經由上海市分批擴大到北京、深圳等多個省、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此項改革旨在解決重復征稅問題,促進服務業發展。從上海的試點經驗來看,推進“營改增”試點,對于促進分工分業和產業融合、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加快服務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借鑒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的經驗,類似改革一旦進入“前進擋”,其實際進展和后續積極效應很可能超過預期。要在加強調研的基礎上,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深化配套改革,積極探索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的可能性及配套方案,為部分行業率先在全國推進此項改革創造條件。當然,服務業改革遠遠不止“營改增”。
三是促進服務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當今世界,產業融合發展越來越成為產業發展的趨勢。產業融合通過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實現的產業邊界模糊化,往往引發產業功能、形態和組織方式的重大變化,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推進服務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還可以將培育服務業市場和創造、引導、凝聚新的消費需求結合起來,更好地擴大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