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危機重壓的世界,期盼著增長的甘霖。回首與前瞻,世界看東方。過去幾十年,中國增長已成世界奇跡。而今,站在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歷史新節點上,增長這個硬道理被賦予全新內涵,增長的內核正在升級和演變。
“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是中國領導人關于經濟增長的最新表述。
不求量,而求質;不求快,而求穩;摒棄短視,放眼長效。增長確立新方向,跨越形成新思路。中國增長尋求理性優化,受到世界關注。
順應時勢——經濟增長“脫水”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在成為中等收入國之后,出現經濟增長乏力、人均收入水平難以提高的現象。中國要跨越“陷阱”,關鍵要看增長。
“實實在在”、“沒有水分”,語言樸實,蘊含之理至深。
“不求快”而求“實實在在”,表明中國更加客觀面對經濟現實,這是國際社會很多有識之士觀察的結論。俄羅斯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中共新領導人在經濟增長方面的表述給人深刻印象。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近兩位數的步伐增長,居全球之冠。增長的成績世人共睹,但增長中存在“水分”問題,亦不應回避。
增長中的“水分”往往來自缺乏效益、質量和可持續性的增長。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最大化,就造成諸多負面效應。日本智庫大和總研常務理事金森俊樹說,中國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兼顧環境與增長,短期內可適當放緩經濟增長,更多考慮環境問題,加快產業結構的轉換升級。
《澳大利亞人》報資深經濟記者尤倫說,“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一樣長時間成功地運行這樣一種投資占比很高的經濟。”但不容忽視的是,以投資來擴大經濟規模,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如果缺乏效益質量,這種增長也是含有水分的。
“含水分”的增長不能持續。為增長“脫水”,是對經濟發展的改善,也是民心所向。
穩中求進——激發增長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持經濟增長,需要“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活力和動力”。
動力從何而來?活力怎樣產生?推進新型城鎮化、治理生態環境、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這些舉措都可望帶來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追求“沒有水分的增長”目標,同時也向世界表明了穩增長的決心——比利時布魯塞爾圣路易大學歐洲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德弗雷涅教授通過觀察得出這一結論。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發展還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差距較大。差距就是潛力。如中國領導人強調的,未來幾十年推動中國發展的重大潛在動力在城鎮化。在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主任研究員韓載振看來,中國政府對中等收入陷阱面臨的諸多挑戰都了然于胸,城鎮化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環保與經濟發展并非對立,這些是國際社會在跨越“陷阱”方面的一種共識。金森俊樹認為,環境保護措施和對策能創造出新的環保產業,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主任德賴斯代爾說:中國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生產要素型經濟增長需要改革創新。
放眼寰宇——把握增長棋局
多年的增長造就了日益強勁的綜合國力,中國的增長不僅關系到自身發展,還關系著世界經濟的切實利益。中國追求“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不僅會造福本國,同時也會與世界經濟形成積極良性互動。
在不久前結束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多位專家表示,世界經濟的復蘇和增長關鍵要看美國、中國等大經濟體的帶動。
不斷對“增長”內涵進行反思,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有效益、有質量和可持續,這不僅關系到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理念,也必將贏得世界的尊重。
如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所言,“中共執政創造出了前人不可想象的財富與夢想”。“與一個疲弱和不穩定的中國相比,世界更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更有質量的增長必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從更寬廣的胸懷看,全球發展也需要中國下好“增長”這盤棋,走好“增長”這條路。(完)(執筆記者:劉麗娜,采訪記者:劉愷、馮武勇、徐海靜、樊宇、權香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