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發布《2013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公布了全國31個省份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新排名。上海最高,北京排名第二。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續發展能力排在全國前10位的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而排在后10位的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說明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對東部地區普遍較低。
據了解,在這一報告中采用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指標數由往年的234個增加到了本年度的240個。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生存支持系統、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和治理支持系統。其中生存支持系統包括土地資源指數、水資源指數、氣候資源指數和生物資源指數。
可持續發展能力排行榜(前十)
上海 1
北京 2
天津 3
江蘇 4
吉林5
浙江 6
遼寧 7
海南 8
廣東 9
福建 10
可持續發展 西藏增長最快
支撐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主要是發展、社會和智力三大系統,而生存和環境兩大支持系統的發展則呈現出相對明顯的滯后性。
因此,提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加強以農業可持續性為核心的能力建設和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導向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
此外,從1995年至2010年間,31個省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西藏是全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長最快的省份,而上海增長最慢,北京比上海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