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空氣質量,提高油品品質是必經之路。國內兩大成品油供應商都表示,根據國家對成品油質量標準的相關規定,將投入巨資用于推動油品品質提高。說“投巨資”,言下之意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既然油企投入了成本,那么市場就應承擔相應的油品漲價。
與上述情形類似的是,3月29日,美國環保署就一項大幅提高油品品質及空氣質量標準的政策向公眾公開征求意見,該政策擬將油品中的含硫量水平從當前的30ppm(相當于一噸燃油中含硫30克)降到2017年的10ppm。空氣中的含硫量及霧霾也將因此而大幅下降。如果這一政策按計劃成行,美國境內所有成品油供應公司都必須改進技術和設備,以達到新的油品標準。
那么,這樣的政策會對消費者產生什么影響呢?據美國環保署估計,短期內成品油價格的確會受到一些影響,每加侖汽油將漲1美分,相對于每加侖3-4美元的價格而言,漲幅約為0.25%~0.3%,基本可忽略不計。更何況,從以往經驗看,長期油品價格還會進一步回落,基本不會受到類似政策影響。當然,美國國內成品油生產企業極力反對實施新的油品質量標準,認為這會推動油價走高,他們估計的漲價幅度達到每加侖9美分。
那么,我們究竟應如何計算提高油品品質背后的經濟賬?提高油品品質到底會否帶來漲價效應?如果漲價,那么其中原因何在?
首先,我們來看提高成品油品質帶來的成本效應。常理告訴我們,提高油品品質必然帶來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投入和成本,包括如下幾種:
一、成品油企業的油品生產要滿足新的標準,必然進行技術升級、設備改造等,這會產生直接成本;二、各級政府要有效實施新的油品標準,也必須進行相應人力物力投入,這會帶來間接成本;三、為與成品油更高的品質相匹配,車輛生產企業也必須進行相應技術和設備更新,即用更加高效和精細的零部件來配合更加清潔的成品油,以產生最佳減排效果,這樣又是一塊間接成本;四、在油品品質提高、空氣質量得以改善的預期下,政府和社會將來有理由放松對車輛使用的約束和控制,從而增加道路交通的堵塞和車輛行駛的風險,進而增加各種間接的社會成本。最后一種成本雖然現在不可見,但已有很多研究在做這方面的測算工作。
總體上,前三種成本發生在短期,最后一種成本發生在長期。盡管成品油企業最介意第一種直接成本,這和他們自身息息相關,但實際上,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后面幾種間接發生的成本。
其次,上述成本,是否便能成為油價上漲的理由呢?
按照直觀感覺,有新增成本自然應漲價。但判斷漲價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提高油品品質與成品油消費間的經濟傳導關系。
先要看,提高油品品質后,成品油的消費會增加還是減少。其一,根據有關研究估計,目前距離實現中國汽車總消費的最高峰,還有一段時期。這說明成品油的消費規模會繼續擴大。其二,就單個消費者而言,油品品質提高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于反彈效應的作用,行駛里程數會增加,即消費者認為空氣變得更干凈了,值得增加出行規模。汽油消費量也會隨之增加。這兩點都說明,未來油品品質提高后,油品消費量會有增無減。
再要看,成品油的消費規模增加后,價格會如何變化。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某種商品的消費水平增加后,如果供給水平不變,就會出現價格上漲。問題在于,如果中國的成品油需求大增,供給水平會維持不變嗎?實際上,中國成品油供給并非割裂于世界成品油市場,兩者是緊密關聯的,一旦出現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揚的情況,世界成品油供給會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即增加產能。當前中國從世界范圍內的產油國進口石油,便是中外雙方對國內旺盛需求做出的反應,其結果是平抑價格。
最后要看,成品油生產成本的增加會否減少供給水平,從而波及價格。這一點是有可能的。但同樣,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致力于提高油品品質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屬于一次性成本,必須根據其折舊周期分攤到未來所有產能中,相對于成品油的巨大消費量而言,攤薄到每升汽油的成本究竟有多大,這值得斟酌。
此外,在油品品質提高和國內汽車消費增長的刺激下,油品消費大幅提高,會帶來油品生產的規模效應,從而令提高油品品質的投入成本部分或全部抵消。還有,若油企真的因短期投入而不愿多生產成品油,成品油市場出現供給相對不足、帶動價格上漲的情形,則只有一種情況可長期維持這種供給不足,就是壟斷。否則,除了消費水平,任何供給方都無法真正影響市場價格。
歸納一下:提高油品品質,短期內有限增加直接成本,會影響供給和價格,但長期看,直接成本的增加量接近于零;同時,油品消費量出現反彈,油企獲得規模收益,自由競爭下的市場油價最終仍應與世界油價趨同。就此而言,控制壟斷、創造競爭,仍然是消除由油品品質提高導致的漲價效應的有效途徑。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