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科技創新與城市管理論壇"5月23日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舉行。本次論壇以"創新引領未來感智生活,標準支撐城市精細管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標準化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研究機構專家,從"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高度審視城市管理的標準化與信息化,為未來首都的城市建設工作建言獻策。論壇邀請中國科學院黨組方新副書記、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武津生司長、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柴文忠主任和中國標準化委員會綜合業務管理部副巡視員鄧瑞德出席并致辭辭,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穆榮平所長、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協會武利亞理事長主持論壇。隨后論壇圍繞"科技創新與標準化協同發展"、"信息化在城市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和"城市創新發展與區域環境治理"三大主題,邀請專家進行了主旨發言,針對城市管理中的科技創新、信息化、標準化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王毅研究員認為,基于國內PM2.5的污染現狀、發展趨勢和治理經驗,未來我國的區域大氣污染控制應探討構建區域環境綜合管理體系,為此需要大幅修改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為區域環境綜合管理提供制度支撐,同時制定區域污染綜合控制規劃和應急計劃,采取區域聯防聯控和精細化管理,通過綜合措施和行動逐步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研究員論述了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導向和模式選擇,認為必須科學把握城鎮化的規模、速度、節奏,走漸進式城鎮化之路,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多元化城鎮化之路,高效集約節約利用資源,走集約型城鎮化之路,同時要充分發揮城鎮特色和優勢,形成合理分工的城鎮化新格局。
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王忠敏研究員論述了城市規劃、民生工程、城市產業和城市管理中標準和標準化問題。他認為城市規劃中的標準需要注重城市共性的標準化與城市個性的保留;民生工程的標準化必須建立在對環境、住宅、交通和醫療等優先規劃基礎之上;城市產業的標準化需要根據企業特點有針對性的推行標準化戰略,同時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城市管理標準化需要法制的支撐。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員院長丁輝研究員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審視了社區管理與服務產業,認為服務的精細化和標準化是服務創新的兩個根本方向,二者是內在統一的。服務標準化需要實現基本服務質量目標、服務環境和設施、服務流程的標準化。信息化對整體和細節的把握帶動了標準化的持續改進,為產業化的模式創新、精細管理等理念的真正實現找到了載體。信息技術創新豐富了標準化的創新范疇,標準化繼而提升了產業化的品質和水平,信息化正是借助標準化之手引導了工業化品質水平的提升。二者之間的關系已超越耦合,凸顯一體化的特性。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段霞教授從世界城市建設的視野看北京城市發展,認為新的發展需求需要我們以讓百姓幸福安康和惠及子孫的發展理念思考世界城市建設目標與戰略任務,在資源環境、空間布局、產業規劃、公共物品提供、公共財政支出、人才培養、社會管理、秩序安排等城市發展的各個領域適應這樣的變化與要求;從百姓幸福出發思考自然災難應對問題;疏解中心城區的壓力,合理進行產業布局。在整體和結構性思考中完成頂層設計,在精細化、多元化、定制化需求滿足中推進世界城市戰略的實施,才能迎來北京變革性發展的新時代。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陳銳研究員認為,城市環境戰略設計是應對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下的城市運行與管理領域的宏觀戰略方針,設計分類、分區、分序、分時和分責的城市環境綜合考評制度,旨在推進城市環境的良性發展。以"美麗中國"的科學理念為發展愿景,"美麗北京"應定位于"綠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的目標聚焦和內涵升華,從總體印象、主觀感受、價值導向三個方面體現首善之區的"精、氣、神",應對后工業化時代城市發展的共性問題形成首都層面的個性化、系統性解決方案,實現社會質量持續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資源效率持續增強、環境狀況持續改善、科技文化持續創新的善政善治新格局。
論壇在探討新型城鎮化的同時,關注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同時把科技創新理念融入現代城市管理,利用現代創新科技實現城市科學管理,利用標準制定規范城市建設,并從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高度審視現狀,為北京市探尋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提供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