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今日召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專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黃峰介紹,目前商務部正在研究推進行外商投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未來將進一步下放審批權,商務部正由“重事前審批”向“重事中事后監管”轉變,以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務質量。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對于目前外商在華盈利能力下降的問題回應稱,外商在華盈利能力開始下降反應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外商企業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中,分享了發展帶來的豐厚利潤;二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總體增長速度也在放緩,外商盈利能力下降反應的是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三是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正在逐步規范,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商務部回應外商企業在華盈利下降
姚堅同時強調,雖然外商企業在華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中國仍是吸收外資的重要東道國。中國市場能否繼續保持吸引力關鍵是能否在以下六個方面取得進展:一是市場準入能不能改善;二是法律法規是不是進一步健全;三是人力資源是否能有足夠的供應;四是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五是知識產權的保護 電子信息的安全;六是外商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的情況。
2012年中國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117.2億美元,連續3年超過1000億美元,比2007年高出49.4%;截至2013年4月底,中國累計實際吸收外資金額1.3億美元。中國實際吸收外資在全球的排名位居第二位,已連續21年保持發展中國家首位。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稱,2013年2、3、4連續3個月單月吸收外資保持正增長,1-4月份同比增長了1.21%,這在相當程度上證明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認可。
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國際金融危機國際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投資保護主義逐漸抬頭。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未來兩年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僅略有改善或將出現惡化,外資復蘇可能進一步放緩。中國吸收外資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告訴發展之后,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穩定利用外資規模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是商務部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隨著跨國企業進一步將其研發部門移近生產基地,中國將成為跨國企業在本土市場以外進行采購的首選地點。畢馬威近期指出,中國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對多個行業而言都是最理想的投資地之一,將繼續吸引全球制造業企業來華投資。
黃峰稱,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是商務部下一步吸引外資的主要目標。目前,商務部正在研究制定和修改相關外商投資中心和設立總部的相關規定,鼓勵跨國公司在中西部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以改變跨國總司地區總部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的現狀。
中國吸收外資整體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
黃峰介紹,當前我國吸收外資工作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從國際看,全球投資資源的競爭愈加激烈,除發展中國家以外,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發達經濟體也出臺了諸多面向全球投資者的引資優惠措施;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發展催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逐步深化,孕育著新一輪生產模式的大變革,有可能引發產業重新布局;
從國內看,我國吸收外資的總體環境和優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于跨國公司而言,中國的引資有事逐漸從傳統的低成本、高稅收優惠向新的綜合優勢轉化,包括規模不斷擴大的國內市場、完善的產業配套、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法律制度等等。
此外,黃峰介紹,目前,商務部正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將理順職能,把工作重心調整到宏觀層面,特別是完善法規、政策制訂、督促指導上面來,減少對微觀具體事物的管理,由“重事前審批”向“重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務質量,為外商投資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環境、高效便利的行政環境和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