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發布5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8%,比上月環比上升0.2個百分點。據此,市場普遍認為,經濟復蘇好于預期。香港匯豐銀行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5月PMI終值為49.2%,4月份終值為50.4%,為去年10月以來首次萎縮。這一版本數值指向的是,我國經濟與制造業出現收縮跡象。
中國經濟是否回暖,刺激性政策會否再度出臺?如今,同一個指標,內地和香港兩個版本,如何看待這兩個數據的差異?
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是國際通行的反映一個國家經濟活躍程度的先行指標,是政府部門調控、金融機構與投資公司決策的重要依據,企業應用PMI可及時判斷行業供應及整體走勢。該指數包含新訂單、產量、雇員、供應商配送、庫存、價格、積壓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等一組商業活動指標。通常而言,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則預示經濟衰退。
由于統計方法和調查樣本側重點不同,中國官方數據和匯豐銀行的PMI數據通常有所差別。
國家統計局的PMI分項顯示,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1.1,比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中型企業PMI為51.4,比上月升0.7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則為47.3,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官方版的PMI指數調查對象涵蓋全國大中小企業,但由于國企在經濟活動中占比大,其更能借以觀察那些“巨無霸”企業的狀態。
據匯豐發給客戶的說明,國家統計局調查覆蓋3000家企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而匯豐調查覆蓋大約430家企業;國家統計局數據經季節調整后較匯豐數據波動性更高,匯豐數據季調是基于X11季節調整方法,并將以往調整因素計入考量。從自身利益角度,匯豐銀行更多地關注中小微企業、私企、出口廠商等,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無疑更能從匯豐版的PMI數值里去甄別。
前者更側重大企業,后者更關注中小企業。不過,國家統計局的小企業PMI和更加側重中小企業的匯豐數據走勢一致,凸顯目前中小企業經營仍面臨重重困難。
“對于中小企業景氣低迷這一結論上,兩者是一致的。”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說,除了調查樣本不同外,還指出國內假期集中在4月,5月工作日因而增多,官方數字季調可能沒有消除這種不定期假日的影響。
當前,中國經濟內外環境的變數和不確定性偏多,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上升、資源供給緊張,資本回報率下降以及產能過剩等要素問題凸顯,加上美歐“再工業化”戰略實施, “中國制造”正面臨重重挑戰。
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稱,整體來看,當前經濟運行處在轉型、調整階段,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還需進一步鞏固,“小企業經營狀況一直起色不大,從業人員指數下降,政策層面仍需增加小企業扶持力度。”
內需有待拉動,海外經濟復蘇反復,的確讓中小企業日子不好過。上周,本報記者到河北的羊絨加工廠采訪,該廠成立10余年,一直做外單,廠方稱,“歐美的出口訂單已經很少了,現在接的都是日本訂單,但日方價格壓得太低,我們只能保本運作,只要不停工,工人們就有盼頭兒,我們也始終沒離開這個市場。”
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表現不佳,給全球經濟蒙上陰影。此前,伯南克講話暗示縮減購債規模,全球的寬松政策或迎來轉折。結果全球金融市場一片大跌。6月3日,東京股市大跌3.7%。國內A股市場反應比較溫和,滬綜指只是微跌0.06%。
澳新銀行(ANZ)駐香港高級經濟學家Raymond Yeung稱,亞洲制造業活動低迷要部分歸咎于全球能源價格的下滑,因為它抑制了從去年底開始復蘇的中國重工業活動。他表示,由重工業引領的中國經濟復蘇依然非常脆弱,必須看到投資需求更加普遍的升溫跡象,才能確定中國經濟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中金公司認為,5月PMI數據中跟投資相關的重工業則大多仍位于收縮區間,這顯示增長較快的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并沒有對相關行業產生明顯拉動作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仍將由投資驅動,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將是投資驅動力的兩大組成部分。他建議,“應更多依靠財政政策,而不是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