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5月發布的“20號文”遏制熱錢借道貿易流入,成為跨境資金違規流入的一道防火墻。央行昨日發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5月央行口徑新增外匯占款1012.87億元,為連續6個月增加,但該增量較4月的2843.43億元少了1800多億元,回落幅度逾六成。
今年以來持續數月的境外資本大規模流入趨勢已有所放緩。央行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金融機構口徑新增外匯占款為668.62億元,較4月驟降近八成。據了解,金融機構口徑即包括央行、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信托投資公司等。而5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反而較金融機構口徑超出344.25億元。對此,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表示,5月人民幣加速升值,商業銀行擔心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將手中多余頭寸結匯,導致部分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逆增長。
此前,在人民幣升值、境外套利資金涌入等因素的助推下,今年前4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達1.5萬億元,大大超過去年全年4946億元的增量。同期,央行口徑外匯占款新增1.3萬億元,為去年全年的3.1倍。
對于5月新增外匯占款回落,分析人士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國家外匯管理局5月初發布的《關于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即“20號文”),對銀行的結售匯頭寸加以限制,同時,對資金流與貨物流嚴重不匹配或流入量較大的貿易企業實施嚴格監管,阻止了套利資金流入。另外,美聯儲資產規模擴張速度在5月顯著放緩,市場對美聯儲退出的預期加強,導致跨境資金流入規模下降。
而外匯占款增量減少趨勢可能進一步延續。數據顯示,6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0.01%,創年內最小單月升幅,人民幣升值預期弱化,業內普遍預計,6月外匯占款增量還將有所減緩。趙慶明認為,如果市場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發生逆轉,甚至可能出現熱錢流出的狀態。
事實上,外匯占款是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重要渠道,若外匯占款增量持續放緩或出現逆增長,貨幣政策可能會有所放松。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如果資金流出顯著增加,帶來結構性的流動性緊張和國內風險偏好下降,則有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