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季度經濟同比增7.5%,符合市場預期
* 今年經濟尚無失速風險
* 調結構之時應打好穩增長提前量
* 市場對數據反應正面
先行指標表現低迷,中央提高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機構紛紛下調對中國經濟的預估,在這一系列鋪墊后,7.5%的中國二季度經濟增速還不算太糟糕,市場對此反應正面;不過,連續兩季的增速回落也預示著中國經濟未來仍面臨較大的壓力。
中國經濟尚無失速風險,為中央調結構留有較大余地,預計未來一段時期調結構轉方式各項舉措仍將有條不紊地推行;但另一方面,不少分析人士也指出,底線不是無限下移,應打好提前量做好政策預案,應對經濟放緩風險。
“7和7.5(經濟增長底線)或者是一個具體的數字不是特別重要,因為給出一個宏觀調控的區間,對于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是非常有好處的。處于這個區間內,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發布會間隙表示。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公布,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5%,低于一季度的7.7%但符合市場預期,環比增長1.7%。上半年經濟增長7.6%,略高于今年7.5%左右的目標。
“今天公布的數據與我們此前預期基本一致,經濟總體仍處于平穩狀態,投資平穩,工業增幅低于預期,能拉動GDP保持在目前水準的消費功不可沒。”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
他認為,從總體情況看,實體經濟壓力仍然較大,這與諸多領域產能過剩,企業投資意愿不強有關。而目前政策的重點也是在改革方面。
單獨看6月數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低于路透調查預估中值9.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3%,較路透預估中值12.9%略高;整個1-6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20.1%,基本持平于路透預估中值20.2%。
二季度經濟數據符合預期,未給中國匯市帶來方向指引,即期人民幣/美元仍在區間震蕩格局中,尚未出現突破的動力;中國國內股市滬綜指.SSEC早盤則收高1.46%。
國際市場方面,受中國經濟數據尚可的影響,MSCI明晟亞太地區(除日本)指數.MIAPJ0000PUS升0.4%,澳元兌美元在數據公布后觸及盤中高位0.9110;商品亦受提振,期銅漲0.4%至每噸6,982美元,而美國原油期貨縮減跌幅至持平于每桶105.88美元附近。
經濟尚無失速風險
盡管中國經濟已連續兩個季度放緩,上半年增速逼近年度7.5%的目標,但不太可能有“失速”的風險,下半年投資仍會發揮穩定器的作用,消費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也有顯現。
首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王劍輝表示,新公布的數據喜憂參半,憂的是制造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恐怕還是會保持下行態勢,工業增加值在9%左右還將徘徊一段時間,對GDP增長也不會有什么正面的貢獻,但這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
喜的是消費增長好于預期,特別是在6月的消費環境本來并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如果消費增長能夠保持這個勢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更加明顯。這也說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
年初以來,受抑制“三公”消費影響,中國消費增速一度滑落至12.3%的低位,但此后逐步回升,投資增速則持穩在20%以上。
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固定資產形成對GDP增長貢獻率53.9%,拉動GDP上漲4.1個百分點;消費貢獻率45.2%,拉動GDP上漲3.4個百分點;凈出口貢獻率0.9%,拉動GDP上漲0.1個百分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王軍預計,下半年經濟在當前基礎上保持基本平穩的可能性很大,“半年信貸和財政對經濟的支持應該會加強,一些大型項目也將陸續開工,經濟三季度最晚四季度企穩的可能性在加大,而且下半年還有改革紅利的釋放。”
盛來運也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一是中國經濟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之中;二是中國地域廣闊,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比較明顯;三是消費結構升級正處于關鍵階段;四是企業改革創新仍在加快。
“中國經濟后期仍有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條件和潛力。完成今年的發展目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的發展也是有條件的。”他說。
“穩增長”應打好提前量
二季度經濟增長符合預期讓市場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力推的調結構還將持續進行。但另一方面,正如李克強總理有關“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所言,未來一段時期,中央還會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動態平衡。一些分析人士建議,下半年需打好穩增長的提前量。
“對經濟放緩容忍的底線不能說無限地下移,不能等到數字跌破目標再去行動,應該打一些提前量,做好政策預案。”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王軍指出,盡管經濟失速風險不大,但也不能掉以輕心,要采取及時有力的措施來干預。
新一屆政府不再強調依靠增發貨幣或財政擴張以刺激經濟,從決策層對“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的頻頻表態,到央行面對貨幣市場流動性緊張未立即出手援助,均在傳遞調結構的決心。而國務院“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金十條),則通過金融領域的改革與政策引導來推動結構轉型調整。
投資銀行巴克萊認為李克強的政策框架關鍵點有三個:無刺激、去杠桿和結構改革,并稱之為“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稱這是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選擇,未來10年中國年經濟成長率將在6-8%之間。
在此情況下,調結構持續進行已成共識。“(二季度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之內,決定了政策應對仍相對從容,轉型仍是主要任務。”但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同時指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穩增長的重要性將相對提升。由于消費見效慢,出口控制不了,穩增長的主要手段仍將是投資。
廣發銀行高級交易員顏巖也稱,官方表示下一階段會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預見性,首先可能針對某些行業進行適度刺激,如基建行業;其次會對一些經濟情況提前作出調整,如針對外匯占款的縮量等。
“政策是穩定的,有針對性的,著力于增長結構調整的。目前能夠實現在調整中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