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30日,已有30個省區市公布了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盡管大多數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但仍全部高于全國7.6%的水平。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全國GDP總量為248009.2億元,而排名前21位的各省份GDP之和就超過了全國總量,達252823.68億元。如果將30個省份的GDP數據相加,則高出3.16萬億元。
地方與中央GDP數據“打架”的現象由來已久,自1985年國家和地方分別核算GDP數據以來,地方統計總和一直高于全國總量。
本該一致的GDP數據,怎么會變戲法般地越變越大?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GDP核算目前采取分級核算體制,國家統計局根據掌握的基礎數據,獨立核算全國GDP數據,而不是對地方GDP數據進行加權匯總。換句話說,全國數據并不是地方數據的簡單相加。
“兩者之所以不一致,主要是因為分級核算中存在一些重復計算的技術問題,以及原始數據存在差異。”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先是統計口徑不同,國家層面的統計抽樣系統相對獨立,因而相對更為客觀;其次是技術原因,地方核算樣本是按照生產的最新產品來計算,而全國作為一個大市場,產品地區間的流動會使得一地的最終產品成為他地的中間產品,這部分數據被重復體現在地方GDP統計中。此外,行政干預也會導致一些地方GDP數據虛高。
針對一些地方統計數據“灌水”行為,國家統計局近年來積極采取制度創新、新技術運用等舉措,以最大程度地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
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統計數據造假現象,特別是一些地方干預數據上報等違法違紀行為,但尚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有關專家建議,進一步推動統計領域的機制體制改革,賦予統計工作更大的獨立性、專業性和透明度,建立更具公信力的統計體系和多層次統計市場;同時痛下決心改革當前政績評價體系,真正將經濟發展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逐步擺脫中央與地方GDP數據“打架”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