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低端過剩,高端也過剩”
警惕地方“GDP崇拜”助推產能過剩
去產能比較“痛苦”,政府要“站好位”
產能“低端過剩,高端也過剩”
警惕地方“GDP崇拜”助推產能過剩
去產能比較“痛苦”,政府要“站好位”
最近,工信部公布了今年首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涉及銅冶煉等19個行業,力爭在9月底前關停名單內企業的落后產能。下一步,有關部門將會盡快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總體方案。
老話題,新形勢。自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一直是中國進行宏觀調控的重點,但產能過剩卻屢難化解,成了“老大難”。其中,原因何在,破解之道又在何方?
1、上半年鋼鐵利潤一度降到每噸0.43元,連買根冰棍都不夠
產能:“冰山一角”下有什么?
來自相關行業協會和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年底,粗鋼產能利用率為72%;水泥產能達30億噸,產能利用率為72.7%;電解鋁產能為2765萬噸,產能利用率為72%;平板玻璃產能為10.4億重量箱,產能利用率為68.3%;造船產能利用率僅為70%左右。這些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均在70%左右,產能過剩現象不容小覷。
賣1噸鋼能賺多少錢?幾年前,鋼鐵價格最高的時候可以賺到近一千元。一年多前,賣1噸鋼的利潤下降到幾十元。到去年底,每噸鋼的利潤只有1.68元,相當于一瓶礦泉水的價格。今年上半年,中鋼協發布的數據顯示,鋼鐵利潤一度降到了每噸0.43元,連買根冰棍都不夠。
幾年時間內,鋼鐵行業利潤幾乎直線下滑,而產能過剩不得不說是重要原因。長期以來,我國鋼鐵產能增速高于需求增速。粗鋼產能由2004年末的4.2億噸增長到2012年末的9.7億噸,增量相當于2012年世界產鋼排名第2至10位國家粗鋼產量的總和,致使2012年粗鋼產能利用率僅為72%,遠低于合理水平。
鋼鐵產能的高歌猛進只是我國產能過剩的“冰山一角”。產能利用情況最為直接的指標是產能利用率,被定義為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與最佳生產能力之間的差異,是國際上考察產能過剩的重要指標。根據美國的經驗,當工業產能利用率超過95%時,代表設備使用率接近全部;當產能利用率在81%~90%時,出現正常的產能過剩;而低于81%時,為較嚴重的產能過剩。
不僅傳統制造業的產能保持高位運行,被寄予厚望的高科技產業也開始出現類似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5月發布的2013年《產業藍皮書》稱,中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從2004年的6家急劇擴張到現在的80多家。如果以每個企業每年50萬千瓦的制造能力計算,這80多家企業年產能就是4000萬千瓦,而中國目前的市場容量只有1000萬千瓦,遠遠供過于求。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黃群慧表示,與上世紀末和2005年前后出現的產能過剩不同,2009年延續至今的這一輪產能過剩涉及領域更廣、程度更嚴重,化解難度前所未有。從范圍看,以前我國的產能過剩主要存在于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而本輪產能過剩擴展到多晶硅、風電設備等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大有從局部向全局蔓延之勢;從程度上看,基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2年7月估計,2011年產能利用率已降至60%左右,說明我國當前面臨的產能過剩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