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公布以后,不少讀者發現,一些經濟變量的關系指標之間存在不匹配、不協調的現象。比如,工業用電量增長處于較低水平,工業經濟卻保持相對較高增速;比如,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就業狀況似乎未受多大影響;再比如,全國財政收入增速回落幅度明顯高于GDP增速回落幅度。這究竟是為什么?又該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實際上,一些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不相匹配”,只是按照慣常的分析評價方法得出的一種判斷。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加以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種“不匹配”恰恰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增速從兩位數向一位數轉換的過程中的新變化。這里面,雖然有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但也反映了我國在調結構、轉方式方面的新變化,對經濟未來長期發展更多意味著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
用電量增長趕不上工業增長
我國工業經濟結構有明顯改善,特別是高耗能行業增速放緩,高新技術產業增速有所加快。在節能減排的目標壓力下,企業大力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單位產品的能耗不斷下降
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累計2496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同比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量1810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用電量分別為3005億千瓦時和15103億千瓦時,同比分別增長4.9%和4.8%,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和1.2個百分點。
一般來說,用電量跟工業經濟增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關系。不過,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3%。其中,重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輕工業同比增長8.4%。由此可見,工業增速明顯高于用電量增速。有人因此開始懷疑相關數據的準確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此前曾指出,用電量和工業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受兩個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工業內部的結構及其產品結構;二是能源使用的技術創新的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上半年工業經濟指標與用電量數據不匹配,也是工業結構的改善和節能減排取得成效的結果。
首先,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經濟結構有了明顯改善,特別是高耗能行業增速放緩,高新技術產業則增速有所加快。1月份至5月份,六大高耗能行業中,化工、建材、有色和電力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9%、11.5%、13.0%和4.0%,增速較去年同期分別回落0.1、0.6、0.8和1.5個百分點;在投資方面,化工、建材、鋼鐵和電力增速較去年同期分別回落17.8、4.3、3.9和10.4個百分點。
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前6個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6%,比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速高出2.3個百分點。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不斷融合和滲透,形成了眾多以新技術、新模式提供服務的新興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在以較少用電量貢獻更多工業增加值的同時,也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其次,在節能減排的目標壓力下,一些企業大力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開發高附加值新品,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推廣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的新技術、新工藝,開展綜合利用,改善生產裝備水平,提高了用電的效率。單位產品的能耗不斷地下降,這也在客觀上拉低了工業用電量的增速。
財政收入增幅回落大于經濟增幅回落
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增幅的明顯回落,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也體現了國家在推進結構性減稅和清費方面的成效。“營改增”等措施有利于增強企業活力和經濟發展后勁
今年上半年,全國公共財政累計收入同比增長7.5%,增幅同比回落4.7個百分點,公共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首次低于經濟增長速度。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5%,由前幾個月下降轉為小幅增長,并低于地方收入增幅。
為何同期宏觀經濟增速回落幅度僅有0.2個百分點,而公共財政收入同比增速則回落4.7個百分點?
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的“大頭”。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的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與經濟指標密切相關的稅種收入增速放緩。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稅收總收入59260億元,同比增長7.9%,與去年同期相比,稅收收入增速回落1.9個百分點。
在我國的現行稅制體系下,70%以上的稅收收入來自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等間接稅。這意味著,我國絕大部分稅收收入是與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綁在一起的,會隨價格的漲跌而升降。當經濟快速增長時,稅收收入的增速可能高于經濟增速;而當經濟增速放緩時,稅收收入的增速可能比經濟增速更低。僅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走勢看,上半年該指標的持續走低,直接影響到稅收增長。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增幅的明顯回落,也體現了國家在推進結構性減稅和清費方面的成效。為了給企業減負讓利,我國加大了結構性減稅和清費力度。去年以來,我國實施了“營改增”改革試點;去年12月,我國批量取消3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今年實施了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征收個人所得稅政策,以及支持流通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等。這些舉措特別是“營改增”的改革試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期財政收入增長,但是從中長期看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經濟增長的后勁。因此,自今年8月1日起,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地區擴大到全國,并將擇機把鐵路運輸和郵電通信等行業納入試點。據測算,試點地區擴至全國,2013年企業將減輕負擔約1200億元。
經濟增速放緩未沖擊就業穩定
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和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發展加快,相對較低的增速仍然可以創造較多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發揮了作用,而勞動供求關系則在發生變化
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
從一般經驗看,宏觀經濟增速的放緩,必然導致就業人數減少,就業率也將應聲下跌。不過,統計結果卻顯示,今年上半年,盡管宏觀經濟增速略有放緩,但城鎮新增就業總體平穩。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25萬人,同比增加31萬人。6月末,農村外出農民工達17111萬人,同比增加444萬人,增長2.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繼續穩定在較低水平。
為何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企業用工規模仍保持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還穩步增加,而沒有出現大規模裁員和農民工返鄉潮?
首先,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和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發展加快,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人數增加,相對較低的增長速度仍然可以創造較多的就業崗位。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這樣的經濟體量下,盡管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7.6%的增速仍然能夠帶來可觀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以物流、網絡購物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取得較快發展。今年6月份,我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9%,其中,郵政快遞、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環保治理服務業及公共設施管理業等新興服務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保持在58%以上。這表明目前我國服務業發展趨于活躍。相比于其他行業,服務業具有吸納就業能力強的重要特征。當用工人數相對較少的重化工業行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時,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的輕工業和服務業很好地肩負起了穩定就業的重任。
其次,勞動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2012年,我國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93727萬人,比上年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在相當長時期里首次出現下降,人口紅利趨于衰減。
再次,經過幾輪“招工難”、“用工荒”以后,許多企業的用工思路和方式發生了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經營遇到困難的時候,對渡過難關的信心較為充足,不再采取簡單的大規模裁員的辦法,而是以停工檢修、輪休培訓等方式來穩定員工隊伍。
此外,就業是民生之本。國家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為當前就業形勢保持平穩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當然,就業是一項滯后指標,在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我們仍要高度關注經濟走勢的變化,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等各項工作,確保就業形勢總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