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年中國經濟艱難爬坡之際,央企卻走出了一條利潤雙位數增長的曲線,仍然扮演著國民經濟“頂梁柱”的角色。不過,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日前在談及上半年央企運行情況及發展趨勢時表示,部分企業投資規模過大,偏離主業或產業鏈過度延伸,低效無效資產的規模明顯偏大。
據了解,2006年3月,國資委向各央企發出《關于推進中央企業與湖南省企業開展對接合作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隨后,甘肅等省份紛紛效仿。2010年和2011年,央企與省級地方政府對接合作達到了高潮。山西、安徽、貴州、云南、福建、廣東等省份與央企全面接洽,央企與各省份的投資項目動輒千億。據此前媒體統計,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央企在地方投資披露總額分別為2.81萬億元、5.12萬億元和11.38萬億元,都呈快速增長態勢。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表示,央企投資的都是能源、基建等領域,所需資金很大,加上在經濟放緩背景下,各地為拉動經濟增長,紛紛推出一些大規模投資計劃吸引央企,造成近年來央企投資規模不斷增大。
除了央企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外,部分企業熱衷發展副業。近年來在金融、房地產、酒店等行業都能看到不少央企的身影,據國資委此前披露,截至2008年10月底,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浮虧114億元,當時國家只批準31家企業有資格從事境外金融衍生產品業務,其中央企只有16家,大多數央企并不具備直接從事境外衍生產品投資的資格和條件。
在房地產領域也是如此。早在2010年國資委就要求,除已確定的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外,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在完成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后要退出房地產業務,但最后不了了之。
“從企業發展角度講產業鏈擴展無可厚非,但現在一些央企發展副業或延伸產業鏈帶有一定投機性,容易加大國有資產風險,由于央企在規模、資金上都有優勢,貿然進入一些行業,可能會加劇泡沫化。” 徐逢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