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在全球對外投資普遍放緩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勢上揚,創下流量87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6%。我國也由此首次躋身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
數量增長的背后,對外投資結構的優化、投資內生驅動力的增強等變化更加令人欣喜——
改變的不只是數量
近年來,我國對外投資不僅實現逆勢上揚,而且呈現“全面開花、局部升級”的良好勢頭
《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勢上揚,創下流量87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6%。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對外投資不僅實現了大幅增長,而且呈現“全面開花、局部升級”的良好勢頭。
一是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投資增速都比較強勁。不僅在亞洲、非洲等投資覆蓋率保持高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投資也在快速增長。截至2012年,1.6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境外企業)近2.2萬家,分布在全球179個國家(地區),覆蓋率達76.8%。其中亞洲地區的境外企業覆蓋率高達95.7%,歐洲為85.7%,非洲為85%。
二是投資領域更加廣泛,服務行業“走出去”步伐加快。1995年,中國的海外并購僅覆蓋4個行業。2012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等服務行業,存量超過10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高附加值服務領域的投資也在不斷取得新突破,投資成倍高速增長。
三是在產業鏈上逐漸向高附加值領域邁進。在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導致一些傳統制造業務出口下降的同時,另一些高端產品正在為中國的出口增長提供新動力,包括高科技電子產品、汽車配件和光學設備等。此外,我國國際營銷網絡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經營的各類營銷網絡已超過2.7萬個,類型靈活多樣,在全球主要市場廣泛分布。這些國際營銷網絡有力拉動了我國外貿增長,增強了中國制造的影響力,推介了一批中國品牌。
四是互利雙贏理念也使中國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合作取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對外投資的信心。通過積極開展屬地化經營,中國企業培養大批當地人才,促進了東道國產業升級和自主發展能力。
多點突破凸顯內生動力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市場導向和內生動力是最主要的動因
中國對外投資流量逆勢上揚,是近年來我國“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的結果。
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1984年至2000年,我國主要處于“引進來”階段,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較低,累計對外投資不足300億美元;2001年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我國將“走出去”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同時在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08年到現在,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海外資產估值較以往偏低,我國進入大規模海外投資階段。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東道國投資環境的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市場導向和內生動力是最主要的動因。”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認為。
過去,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一直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主力軍,地方企業比較少,投資領域也比較單一。現在,地方企業投資增長明顯加快,中小型企業投資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在過去幾年中成為海外投資舞臺上的亮點。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70%的受訪者認為未來5年到10年,民營企業所占份額將會越來越大。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認為,隨著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的發展,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將更加注重獲取先進技術、品牌、市場和進行產業鏈整合等,“走出去”將由單一的資源需求,向多元化目標過渡。
預計對外直接投資2015年將達1500億美元,“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17%。根據規劃,未來5年,我國對外投資合作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多元化,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在全球范圍內運用生產要素的能力繼續增強,一批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初具規模。對外投資合作在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升,形成對外投資與引進外資協調發展、對外投資與對外貿易相互促進的格局,對平衡國際收支、提高企業競爭力發揮更大作用。
邁向價值鏈高端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開展國際投資是參與全球價值鏈重塑,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當前,全球經濟在調整中出現積極變化,但復蘇勢頭不穩固、不平衡。促進國際投資正逐步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的優先選擇。而能否在結構調整中把握價值鏈重塑機遇,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
“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更加重視以科技創新拉動經濟發展,國際分工體系開始產生了布局多元化、設計研發全球化的趨勢,全球價值鏈重塑日見端倪。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開展國際投資是參與全球價值鏈重塑,實現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商務部副部長王超表示。
聯合國貿發會議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發布的《2013世界投資報告——全球價值鏈:促進發展的投資與貿易》報告顯示,發展中國家的全球附加值貿易份額正在迅速上升,從1990年的20%增加至2000年的30%,目前已經超過40%。報告還披露了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現狀。報告指出,中國全球價值鏈參與率為59%,位列全球第11位;但中國國內附加值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70%,在全球排名前25位的出口經濟體中僅位列第12位。
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還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對外投資存量雖然突破5000億美元,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僅相當于美國對外投資存量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法國的35.5%,日本的50.4%。同時,參與全球價值鏈的能力有限,仍處于國際分工體系的低端環節。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成為全球價值鏈上的利益相關者,來自外部的壓力也不可忽視。
據了解,“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將更加注重發展服務業;加強節能減排,培育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延伸的競爭新優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在鞏固“中國制造”地位的同時,大力推進“中國創造”;在鞏固“中國加工”地位的同時,重點推動“中國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