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沈丹陽24日在此間表示,中國一度出現的產能擴張的主要動力并非來自外貿需求,而是在于地方政府。
沈丹陽是在當日召開的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作出上述表態(tài)的。近年來,中國多地多行業(yè)出現嚴重產能過剩,以鋼鐵業(yè)為例,中國鋼鐵產能進入新世紀以來急劇膨脹,從1億多噸擴大到去年底的10億噸,直到今天,從多企業(yè)出現虧損的情況下,鋼鐵投資還在繼續(xù),產能擴張的步伐仍然沒有停止。
針對上述狀況,有論調指出,產能擴張的背后有中國外貿出口的因素,這一論調的支持因素之一,就是近年來部分產能過剩產業(yè)產品的出口持續(xù)擴大。
對此,沈丹陽認為,產能過剩“絕大部分不是”由外貿出口造成的,而是因為地方政府為了發(fā)展地方經濟,對市場行為的過強介入,以致企業(yè)不能按照市場法則優(yōu)勝劣汰而產生的。
9月15日在滄州召開的第五屆中國制造業(yè)年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也指出,正是部分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資為名,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推行過度優(yōu)惠政策,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和不公平競爭,加劇了產能過剩。
沈丹陽指出,產能過剩產業(yè)產品的出口擴大,往往是由于過剩需要找出路而不得不擴大出口。
“過去兩年半,我國鋼鐵產品、家電、汽車、光伏等產品出口急劇增長,某種程度上就是由于產能過剩而倒逼出來的,從國際市場找出路。”沈丹陽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貿對化解產能過剩和調整產業(yè)、產品結構,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當日召開的“大勢·大事·大市——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由中國新聞社財經專線在北京主辦。會議意在聚焦中國經濟發(fā)展趨勢,分析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施政著力點以及重大政策事件走向,并共同探尋新的中國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