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海期貨交易所高級總監陸豐在“第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中外期貨業高峰論壇圓桌論壇上指出,中國期貨市場借用原油作為第一個嘗試性的國際平臺可能性會比較大。陸豐認為,通過建立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這個平臺,把期貨市場國際化所需要的一整套制度做好,可以為將來下一步整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打好基礎。
陸豐稱,原油在中國現貨市場上有諸多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包括美國對原油的進出口也有很多的限制。原油在國際貿易領域是流動性非常好的現貨加場外市場(OTC)品種,全世界商品交易量最大的就是原油,所以選擇這個商品對境外來講有更重要的意義,對國內來講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陸豐指出,原油期貨在亞洲地區確實是一個空白。盡管各個國家在亞洲都嘗試推出過原油期貨,但從目前的實踐經驗來看,除了迪拜商業交易所(DME)的阿曼原油相對成功以外,其他的都基本失敗。但是,亞洲地區確實缺少一個反映亞洲這些國家原油供需基本面的基準市場的存在,這是中國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講到期貨的對外開放,陸豐認為,整個中國的期貨業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加挑戰。他從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了期貨業對外開放國內期貨交易所面臨的挑戰。第一,面臨東西方文化的沖擊和交融的問題。國內的市場監管模式、交易、結算、風控等和目前國際上通行做法有比較大的差異,這需要境內外投資者相互適應、相互交融的過程。
第二,中國的交易所、中介機構都面臨著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國外每年上市期貨新產品非常多,而在國內難度很大,迫使交易所、監管機構對每一個產品的選擇都小心謹慎,爭取完美。反過來,境外市場和現貨市場需求很緊密,這是國內做不到的,這使國內交易所面臨很大的挑戰。
第三,是業務轉型。期貨交易所應該是以推出基礎產品為主的市場,中介機構以及未來國內銀行向投行發展,大量的OTC產品是建立在中介機構、銀行基礎之上的。所以這個業務轉型,無論對交易所、期貨公司,都是下一步可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