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超過50%。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興經濟體更是力挽狂瀾,不但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70%,而且在世界經濟的地位和影響力也不斷上升。據IMF統計,在世界經濟中,按美元匯率計算,新興經濟體(包括發展中國家)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23.6%上升到2012年的41%(包括亞洲“四小龍”,IMF已將其統計在發達經濟體內),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新興經濟體則由40.7%上升到53.7%;在國際貿易中,新興經濟體所占比重從25年前的15%上升到40%;在全球FDI流入中,新興經濟體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32%上升到2012年的58%。
近年來,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但仍明顯快于發達國家。后者經濟雖然復蘇,但內需疲軟,貿易不旺,對世界經濟“給力”尚不夠強勁。據IMF估計,2013年全球產出將達73.454萬億美元(按美元匯率計算),增量為1.2381萬億美元,其中85%強將由新興經濟體貢獻,如按PPP計算,全球產出達到86.698萬億美元,增量達3.5萬億美元,其中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貢獻率近70%。可見,即使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但在2013年依然是世界經濟的主要引擎。
即使未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提速,新興經濟體增速下降,新興市場仍將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發動機。隨著發達國家經濟復蘇趨穩,世界經濟增長將由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共同引領。尤其是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或許生變,因為歐洲經濟回升,美國經濟增長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或呈南北五五開格局,即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各貢獻一半。事實上,世界經濟本是一個整體,理應由發達和新興經濟體共同牽引,兩個支點平衡支撐總比一個支點更可靠,全球經濟才能實現“強勁、可持續和均衡”發展。
作為整體,新興經濟體發展空間依然存在,后發優勢仍具備。IMF預測,2013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將增長4.5%,2014年增速為5.1%,2015-2018年將年均增長5.5%。當前形勢與亞洲金融危機前有所不同,目前新興市場匯率靈活,整體外匯儲備充足,區域內和南南合作緊密,金磚國家將啟動應急儲備機制,而決策者管控與應對風險能力增強。尤其,中國經濟增速雖然回落,但具備持續發展諸多條件,與新興市場經貿關系密切,將支撐新興經濟體企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