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名譽校長、著名法學家江平12月25日在主題為“經濟升級與創新驅動”的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經濟轉型和創新都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需大力發揚契約精神。
江平表示,經濟升級、創新是很關鍵的問題。過去我國政府占最主要的地位,市場和社會都是一個無關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后,加強了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但社會和市場的問題始終沒有做出一個正確處理。
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里面談到資源配置應該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江平分析,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就是國家、政府是應該居于次要地位。“國家怎么解決好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真正想把市場經濟放在決定性的地位,應該大大發揚契約精神。長期以來我國契約精神沒有很好貫徹,也沒有得到發揚,不像在西方國家,我國的契約精神是弱。”
江平分析,契約精神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個是平等精神,就是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規則平等三個平等機制。可是我們現在還差得很遠。首先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有巨大的不平等。第二個是自由精神。實際上就是利益關系,主要是兩個方面:資源分配和價格規定。第三個是協商精神。我國法律強制性規范過多,而任意性規范完全尊重當事人意志,可以由當事人自主決定的。第四個是誠實信用的精神。這是市場精神里面一個很核心的價值觀念。我國市場經濟里面誠信作用還很差,不守信用、不誠實的交易行為仍然比比皆是。
“屬于政府的由政府來管,屬于市場的由市場來管,這是市場經濟至高無上的原則。如果這個原則不遵守,政府管得過多,資源分配、價格確定都由政府來插手,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
此外,江平認為,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有公權力,社會有自治職能,社會自治意味著社會不僅有權力,而且也權利,給予社會自主的權力。三中全會的決議里面談到了社會的作用,一個是明確政府和社會的分工,第二個明確社會的自治界限。
江平表示,在界定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時,需要發揮各級人大、社會組織和民意機構的作用。“解決好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這些方面仍有很大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