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格里高利 · 祖克曼在今年出版的新書《水力壓裂者》中,這樣評價頁巖氣鉆井“水力壓裂技術”的開拓者喬治·米歇爾:“他的影響最終或能與亨利·福特、亞歷山大·貝爾比肩”。福特引入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工業生產方式的革命,而“電話之父”貝爾是現代通訊技術的先行者。
美國頁巖氣革命是水平井和水力壓裂等技術日臻成熟的結果。判斷頁巖氣是否會帶來能源革命,一個重要的標準在于其開發量是否充足,以及是否具有持續性。本報記者近日采訪的多位能源專家認為,2013年美國頁巖氣產量增長超出預期,頁巖氣對美國能源結構具有革命性影響。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今年10月發布的報告,頁巖氣產業生產效率正在提高。2013年夏天美國首度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總產量最大的國家。據預測,美國2040年天然氣產量將比2012年增加56%,年產量達到約1萬億立方米。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原總工程師張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美國,以頁巖氣和致密油為代表的能源異軍突起,價格降低,形成了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力,已經開始帶動以化工、鋼鐵為代表的制造業回遷。張抗認為,坐擁頁巖氣的繁榮,美國能源底氣進一步加強。更為重要的是,非常規能源的迅猛發展,使美國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步伐變得更加從容。
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12月初發布總統令,要求美聯邦政府機構在未來7年將可再生能源在整體能耗中的比例,由現在的7%增加至20%。白宮表示,此舉將有助于聯邦機構實現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較2010年降低28%的目標。
但是,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由于非常規天然氣和致密油仍然是化石能源,在開采過程中易造成地下水污染,相關的環境問題今年也引發更大爭議。他認為,從現實的角度推測,非常規天然氣和石油的豐裕和成本走低,將可能壓縮可再生能源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客觀上給可再生能源發展帶來阻礙。
德國能源轉型陷困境,新能源普及知易行難
就在美國擁抱能源繁榮之時,德國的能源綠色轉型遇上了“冷空氣”。由于缺少石油和天然氣,德國在2010年公布了“能源轉型”政策文件,大力推動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2011年,德國將目標進一步細化,計劃在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至35%,2050年達到80%。依托政策和技術支撐,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據統計,目前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已達25%。
然而數字上的成功卻遮擋不住現實中的種種難題。一方面,由于當前新能源電價與常規電價存在成本差異,德國政府多年來持續不斷地為綠色能源產業提供巨額補貼。普通民眾和小企業不得不負擔新能源附加稅,已經對政府政策提出公開質疑。目前,德國民用電價比相鄰的法國高出1/3,甚至達到美國的3倍。據預計,德國明年的綠色能源補貼總額將可能超過236億歐元;另一方面,在目前電力儲存技術瓶頸尚未突破的情況下,太陽能和風能的間歇性,導致德國的電力供應“靠天吃飯”。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后,德國政府決心擯棄核電,當年即關閉8個核電廠,承諾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廠。如此一來,在新能源電力供應不足之時,就不得不加大火電生產,顧不得碳排放,要不然就是從鄰國購電。
德國能源轉型之痛,一方面因“天時”而起,日本福島核事故“意外地”加速了“去核電”進程,使得“忽上忽下”的新能源發電缺少后備電源,而經濟的不景氣致使傳統能源價格走低,加上美國頁巖氣革命,可再生能源喪失更多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德國新能源轉型,在基礎設施和技術配備上尚顯不足,智能電網投資乏力和電力儲存技術瓶頸成為制約新能源發展的重要因素。
根據歐盟委員會今年5月的統計,在2005年至2012年間,天然氣價格在美國降低了66%,在歐洲則上漲了35%。這讓歐盟領導人特別是德國很擔心未來工業企業受廉價能源驅動轉向美國投資興業,從而削弱歐盟競爭力。作為世界化工巨頭之一的德國巴斯夫公司已經將其部分生產和研發投資轉移到美國。目前美國的天然氣價格只有德國的1/3,工業電價也只有德國的一半。德國政府表示,將在明年4月公布對可再生能源政策進行根本性改革的方案,降低民用電價,同時將保持對大型企業給予電價特殊待遇。未來能源轉型之路何去何從,對德國是個很大的考驗。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賈根良對本報記者表示,前兩次工業革命史表明,新舊兩種能源體系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將對國家盛衰產生重大影響。有研究表明,由于技術、思維、既有利益等多方面的路徑依賴,英國固守煤炭和舊產業結構導致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失守世界領導地位。美國和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跳躍式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盡早進入“可再生能源革命”技術經濟體系很可能是實現國家跨越發展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