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央企由于具備技術、設備、人才、業績、財力等各方面優勢,是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和排頭兵,但現在央企出現的一些情況,將使“穩增長”承受一定壓力。
6月19日,財政部發布的前5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4年1~5月,納入本月報統計范圍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總收入增幅繼續放緩,32家中央管理企業和13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利潤負增長。
面對這樣的形勢決策層有何破解之道?有消息稱,由財政部、國資委兩部委牽頭的國企改革方案已進入最后階段。一名曾參與方案討論的財政部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未來面世的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將從國資管理體制、政企分開以及信息公開透明化等方面切入,為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指路。
部分地方國企虧損明顯
6月19日,財政部官網掛出前5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的相關數據,2014年1~5月,納入本月報統計范圍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以下簡稱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保持增長,但營業總收入增幅繼續放緩,營業總成本增幅連續3個月高于營業總收入增幅。
其中,32家中央管理企業和13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利潤負增長,4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今年以來仍未擺脫虧損。
在全國國有企業利潤實現基本面上,整體情況穩定。1~5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9425.9億元,同比增長6.9%。中央企業7161.7億元,同比增長7.7%。地方國有企業2264.2億元,同比增長4.4%。
從企業負債的情況來看,5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總額624456.7億元,同比增長11.7%;中央企業負債總額331539.1億元,同比增長9.7%;地方國有企業負債總額292917.6億元,同比增長14%。
“現在部分國有企業以及地方國有企業的虧損面依舊比較大。”上述財政部內部人士表示。
細分來看,盈利負增長的企業基本都屬于產能過剩行業,如鋼鐵、煤炭、電解鋁及氧化鋁等。
“按照中央2014年的要求,無論企業是否產能過剩,都必須展開技術改造與節能減排,環保成本上漲是肯定的。而與之相應的,這類虧損行業的產品價格處于下行通道里,沒有科學技術附加值與科技含量,更沒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無法打進國際市場參與競爭”。該財政部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架構三層國資管理體制
如何破解國企的虧損局面,為全國范圍內的國企改革指路?
上述財政部內部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國資國企改革方案中涉及的重要一點,就是國資管理體制改革的實際推動。
“這次改革方案最早的一次討論,始于今年4月份。”他表示,此次方案中,針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組改建將有較為詳盡的體現。
按照構想,改革方案中確立的國資管理體制架構是一個三層管理架構,最上面這層,是國有資本的行政管理層。
對于這一層架構,上述財政部內部人士認為,需要面對3個問題。
首先,是監管部門的機構要盡快精簡;其次,未來的管理方式需要盡快轉變;更重要的一點在于,未來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市場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
該內部人士進一步向記者透露,未來要搭建的第二個管理體制架構層面,是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而最后一個管理體制架構層面,是國有企業控參股公司。
當記者追問國有企業控參股公司這一管理體制架構搭建將遵循什么樣的細化思路時,他說,“這個層面還是要加快產權多元化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尤其是在壟斷經濟領域,比如石油、電信等,向民資開放,這是一個可實施的大方向”。
事實上,即使按照即將出臺的改革方案深入改革,恐怕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說,“我個人建議未來可以將有關企業做破產倒閉處理,同時將改革改制與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畢竟單純指望改革改制一改就靈是不太可能的”。
出臺國企改革方案尚待時機
除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架構的探索,國資國企改革方案還將在“政企分開”上做文章。
當時討論的考量是,“政府要減少對國有企業的干涉干預,包括中央職能部門等對企業的過多干涉干預。”上述財政部內部人士說。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混合所有制企業作為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應當最大限度地激發其生機與活力。原企業集團母公司投資所屬的各級次經營實體,無論上市與否,均應取消行政級別,按照混合所有制要求進行扁平化改革。”
上述改革期許,同樣體現在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身上,“我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政府下決心政企分開。”李榮融曾在去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在他看來,政企分開是國有企業搞好的前提。
“更重要的是,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有國資委內部研究人士指出。
除了“政企分開”,上述財政部內部人士表示,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改制之前,首先要提上日程的問題是國有企業的信息公開透明,未來要盡快參照上市公司的操作模式披露信息,不然難以杜絕現在個別國有企業暗箱操作的事情。
他表示,除了國有企業的信息透明公開,國有企業的相關高管的任職、薪酬等信息更要公開。只有把信息公開的前期工作做扎實,才能為下一步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創造有利的大環境。
當記者追問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的具體出臺時間時,上述財政部內部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出臺的時間不會那么快的。
“因為目前,包括國資委、財政部等部委,都還處于轉變政府職能的掃尾工作中。”他說,只有等部委承接的“三定”方案中職能轉變等工作厘清,并且行政審批事項的下放和改革初見成效的時候,再出臺國資國企改革方案,時機才相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