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又到年中,又是盤點上半年經濟形勢和展望下半年經濟走向的節點。回顧上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而樓市的低迷更是加劇了各界對中國經濟下行的擔憂。穩增長無疑成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棚戶區改造、鐵路投資、鼓勵民資等微刺激成為關鍵詞。在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的改革步伐也在穩步前行,行政體制、財稅體制、金融等改革都有所突破。上半年刺激與改革交織,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特點。本報將推出中國經濟半年考的上下篇報道,分別著眼于宏觀經濟和樓市表現,以解讀這個不同尋常的上半年。
刺激一馬當先
穩增長扭轉經濟下滑勢頭
回顧上半年經濟,用觸底企穩來形容再合適不過。在去年四季度GDP增速7.9%創年內新高后,市場對2014年經濟又有了無限的遐想。然而,創六季度新低的一季度GDP增速7.4%,又給市場著實潑了一盆冷水,各種唱空中國經濟的預測、言論開始頻頻出現。進入二季度,穩增長保衛戰正式打響,政府微刺激頻頻發力。5月,PMI、用電量、鐵路貨運等多項指標開始回暖,6月不少指標更是創新高,經濟平穩增長態勢已基本確立。
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GDP為128213億元,同比增長7.4%,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這一增速為2012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點,也低于年初政府設定的7.5%年度增長目標。每次經濟的波動和下行總會引發市場對于“調控”的各種期待與猜測。面對著承壓前行的中國經濟,是否會再現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成為人們關注的又一焦點。4月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上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采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基本上宣布了政府不會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
進入4月,雖然政府表態不會出臺強刺激政策,但是微刺激卻在不斷加碼。據不完全統計,4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兩個月,國務院就累計出臺了至少15項重大政策來促進經濟平穩運行。投資仍在這系列微刺激中扮演急先鋒的角色,4月2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確定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的政策措施。業內人士推算,今年棚戶區改造470萬套以上,至少可以拉動4700億元以上的投資,今年鐵路建設原計劃投資達6300億元,這兩項合計可拉動萬億元以上投資。此后,4月23日,國務院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首批80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營運的示范項目,涵蓋鐵路水電等領域,保守帶動投資上千億元。
除了投資外,金融手段也是此次穩增長的主要手段。4月25日,央行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6月16日,央行再次實施定向降準,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以及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下調存準率0.5個百分點。6月30日,銀監會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將“三農”貸款等六項從分子中減去,業內人士預計,這一政策將為實體經濟釋放至少8000億元流動性。
在一些較常規的微刺激手段外,默認地方救市也被認為是中央穩增長的隱藏手段。今年3月以來,先后有無錫、南寧、蕭山、銅陵、蕪湖等多個城市出臺與樓市有關的政策,包括放松購房資格限制、支持公積金貸款、增加財政補貼等。這被業內普遍稱為地方救市之舉。
中央政府層面一直在嚴密關注樓市運行態勢,包括各地政策的小幅調整。住建部總經濟師馮俊6月4日下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整體的宏觀調控政策是鼓勵、保護消費需求,遏制投資需求。每個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判斷。目前得到的信息是還沒有一個地方公開取消限購。多家媒體將馮俊這段話解讀為“是否取消限購由每個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判斷”,認為是政府“默認的救市”。
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央在加碼穩增長的同時,也加大了對政策落實的督查力度。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國務院已出臺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重點針對落實進展緩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對策,打通抓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響政策落地的體制機制障礙。6月6日,國務院發出通知,部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據悉,這是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國務院對所做決策部署和出臺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的第一次全面督查。
微刺激政策的落實效果在5月逐步顯現。除投資之外,5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都開始回升。5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0.8%,比4月上升0.4個百分點;非制造業PMI為55.5%,比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發電量增速環比加快1.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5%,比4月回升0.6個百分點;PPI降幅也收窄至1.4%。最新的數據更印證了我國經濟企穩回暖的態勢。7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1%,連續四個月回升,表明制造業延續了平穩增長的良好勢頭。當天公布的匯豐6月中國PMI指數終值為50.7,今年以來首次站到榮枯線之上,回歸擴張區間。
蘭格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認為,多項宏觀經濟指標的持續向好,表明一季度GDP下滑態勢已得到控制,而二季度有望止跌企穩,GDP增速與一季度持平,經濟平穩增長態勢已基本確立。因此可以說,中國經濟的“最差”時刻可能已經過去。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坦言,上半年宏觀經濟總體承壓,房地產投資下降、市場成交量持續下滑;進出口貿易前期下滑,后期有所回暖,但是總體依然受到外圍壓力的影響;國內總需求在后期有所改善,企業產成品庫存有所提高。但是總體上看,房地產投資下降,市場行情看淡,對整體經濟有一定的壓力。
改革徐徐而來
尋找經濟增長長遠動力
如果說微刺激是解決短期的經濟下行問題,那么改革更多地是解決經濟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為發展提供長期的動力。上半年在強調穩增長的同時,改革也在推進。
簡政放權一直是本屆政府改革的重點,上半年改革力度繼續加碼。1月8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推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三項措施,包括公開國務院各部門全部行政審批事項清單、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重點圍繞生產經營領域再取消和下放70項審批事項。6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取消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據統計,從去年3月到今年3月,本屆政府共取消下放416項行政審批事項,接近本屆政府任內500多項計劃的80%。
“下放和取消審批權是本屆政府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而且從下放情況看,政府對改革決心很大。”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下放行政審批是市場化的必然趨勢,過多的行政審批扭曲了市場的資源配置,同時也容易導致權力尋租。下放行政審批權有利于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將來政府對經濟把控應該主要集中在宏觀方面,對具體領域盡可能放開,這才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上半年財稅體制改革也取得了長足進展,4月3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通知,明確從2014年6月1日起,將電信業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實行差異化稅率;6月1日,國務院決定簡化合并增值稅特定一般納稅人征收率,減輕企業負擔,將6%和4%兩檔現行增值稅征收率統一調整為3%,每年將為相關領域企業減輕稅負約240億元。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將電信業納入營改增試點,推進了營改增的進程,還有利于落實去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精神,對穩增長、保就業意義重大。
長期以來金融業因為壟斷一直飽受詬病,金融改革一直呼聲很高。4月10日,李克強表示,將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交易市場互聯互通機制。隨后,中國證監會及香港證監會10日下午發表聯合公告,原則批準上海證券交易所、港交所、中國結算、香港結算開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以下簡稱“滬港通”);上半年自貿區金改也取得突破,今年2月,央行上海總部通知宣布,自3月1日起,在自貿試驗區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6月26日央行上海總部又宣布,自6月27日起,將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試點由上海自貿區擴大到上海市,成為自貿區首條向區外推廣的金融改革政策。
對于滬港通對A股的影響,西南證券研究與發展中心業務總監許維鴻此前表示,滬港通落地意味著內地的投資者和香港的投資者獲得了一個“變相”的QDII和QFII,如此將緩和AH溢價和AH溢價倒掛,使兩地上市公司股價趨于接近。這就意味著A-H差價較大的公司有補差價的機會。
專家認為,自貿區金改政策首次推至上海全市,這是第一項走出自貿試驗區、推廣復制到區外的金融改革政策,對于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具有標志性意義。同時,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改革在上海市的全面復制推廣將為下一步在全國推進這項改革探索積累經驗。
陳及認為,上半年政府改革舉措主要從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考慮,如進一步下放審批權,下放行政審批權有利于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加大對小微企業減稅,有利于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為經濟長遠發展注入活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解決此前粗放增長的遺留問題,化解產能過剩。從目前看,這些改革措施可能并不會對經濟產生明顯的影響,但是這些改革正在把中國經濟引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為經濟的長遠發展提供動力。
下半年有望反彈
刺激與改革交織前行
展望下半年,在穩增長初見成效的情況下,專家判斷,定向發力的微刺激仍將加碼。而在“穩增長”和“促改革”這二者的平衡之中,還將有不少改革措施可能出臺,以逐步消除影響未來增長的隱患。
7月3日,李克強在湖南長沙主持召開部分省份和企業座談會時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處于合理區間。二季度經濟發展狀況比一季度有所改善。同時,要看到世界經濟仍然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中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也在凸顯,我們不能忽視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能輕視經濟的下行壓力。
李克強在座談會上具體闡述了定向調控的三大方向:一是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繼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簡化行政審批,為企業松綁,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做到放管結合,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努力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充分調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加強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水利、能源、生態環保等重大工程建設,擴大醫療、養老等社會急需的服務供給。三是支持實體經濟做強。深入落實對農業、小微企業、服務業降稅減負和定向降準等措施,金融資源要向實體經濟傾斜,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陳克新認為,上半年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對于遏制經濟下滑勢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經濟雖然不再會大幅下滑,但是還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三季度經濟能否迎來反彈,還需要政府繼續出臺穩增長政策。
“上半年已經結束,全年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實現主要看下半年經濟情況,預計這些政策要短期能夠見效。”陳克新認為,貨幣政策可能定向寬松,不會全面寬松,有可能擴大定向降準的范圍,加大貨幣投放;而投資對經濟短期拉動作用明顯,下半年政府可能加大對環保、交通等基礎設施“短板”領域投資。
除了貨幣政策與加大投資外,房地產在未來政策調整中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一位專家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上半年經濟增速放緩主要受固定資產投資回落影響,其中房地產投資放緩是主因,政府未來可能加大對首套房、改善型住房等貸款支持力度,保障房地產市場穩定,放開樓市調控的可能性還不大。
在白朋鳴看來,下半年中央以及地方會持續出臺各項穩增長措施,來促使經濟回暖并保障7.5%的GDP增速,房地產在四季度有望回升,累積的住房剛需會有所釋放,對宏觀經濟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