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經濟發展宏觀面處在“換擋期”,依然有多省交出了漂亮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截至7月22日晚間,共有19個省份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其中廣東、江蘇、河北、浙江、四川、湖南、湖北、河南、上海等9省(市)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廣東以超3萬億元經濟總量名列第一;從增速來看,重慶、天津、青海、新疆均維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重慶以10.9%位列第一;天津開發區的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等指標在國家級開發區中繼續位居第一。
“總體來看,經濟轉向靈活、權限下放程度高、改革力度大的省份已經較早體現出了放活市場的好處。”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徐逢賢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重慶、新疆等西部省份,其較好的經濟數據緣于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政策扶持,加速其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其投資發展,而江蘇、廣東等東部省份,則因其較佳的城鎮化進程和對外開放度。”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研究員祝寶良認為,上半年經濟形勢企穩的原因在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通過定向調控,穩增長、穩投資。
以重慶來說,今年上半年,重慶取消了19項核準事項,48項核準事項以外的企業投資全部改為備案;市級審批項目對應國家取消19項、累計114項,承接43項、累計77項,自主取消下放113項;設立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支持發展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科技、文化、旅游業等。其結果是,1~6月重慶備案項目個數增長兩成,總投資增長四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稅收均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快速增長。
再看廣東,從5月1日起,廣東對全省范圍內所有企業免征39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省級收入;針對事關穩增長、保就業的外貿發展,出臺《支持外貿穩定增長實施方案》;為企業減負、拉動投資,出臺《關于財政支持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將安排財政資金647億元投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并為企業減負約380億元。
重慶市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認為,深化改革釋放了市場活力,催生了發展動力。廣東省省長朱小丹也表示,要堅持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用改革的手段解決發展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