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上半年經濟半年報陸續出爐,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29個省份公布了上半年GDP數據,其中,寧夏GDP增速與全國上半年GDP增速持平,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浙江、吉林六地GDP增速低于全國,其余22省份GDP同比增速均高于全國7.4%的水平。而排在最后的是山西、河北兩個能源大省。
山西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河北是我國鋼鐵工業基地。曾幾何時,這些能源大省依傍于資源稟賦,創造出了驚人的經濟“成績單”。而如今,卻步入“泥沼”。當前煤炭和鋼鐵受經濟結構調整影響較大,這也直接反映在兩個省市的GDP數據中,轉型成為必然,轉型期陣痛不可避免。
由于這些能源大省的產業比較單一,并且能源產業體系已經成型,在能源遇阻的情況下,不考慮長遠利益,不愿意去發展其他產業,最終的結果就是這些地區經濟波動會越來越大,能源之路越走越窄。
“去產能、去杠桿、調結構是今年我國政府的重點工作,也是在金融危機后時代,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合理健康發展的關鍵。目前能源行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且能源行業一般污染較大,而國家對于環保問題越來越重視,在雙重因素下,能源行業發展舉步維艱,自然而然也影響到那些能源大省的‘成績’”。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對于各省的能源型行業而言,在經濟發展較快的時候,往往取得的利潤比較高,在高利潤的誘導下會促使資金的瘋狂涌入,而其他的行業便自然而然地受到擠壓,例如制造業或者服務業的發展會受到很大限制,這樣一來,經濟結構便會出現畸形。一旦能源行業發展遇阻,這些省份的GDP就會出現較大的波動。
在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下,這些能源大省經濟一定要轉型,轉型會帶來陣痛,但一定要去面對。可以圍繞能源的深加工和資源的相關產業來延伸產業鏈,發展其他資源優勢,如旅游資源、文化資源等。雖然這些領域短期內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無法與原本的能源產業取得的效益相比,可能會對地方政府的政績帶來一定影響,但是這些領域卻是可以長久發展的。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對于一些能源大省而言,由于太過于急功近利,只考慮當前利益,而不顧長遠打算,依然沿用傳統的觀念去發展,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都在刻意回避這個問題,經濟結構轉型之路異常坎坷。但是現在,這個問題是不能回避的,如果不尋求經濟結構的轉型,這些省份的經濟就會出現很大問題。
能源的轉型是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實現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結構是中國能源戰略定位的根本。尋求能源結構向多元化和均衡的方向發展,既是能源戰略轉型的核心問題,也是國民經濟宏觀戰略朝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理性選擇。對于那些能源大省而言,一定要明確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性,一定要分清楚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切實制定出符合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