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北京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通過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的發展。
2015年,北京中關村示范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預期將超過4萬億元,同比增長13%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還多。這意味著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總收入在“十二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約20.2%。
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中關村取得的好業績,與北京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用“高精尖”推動轉型升級的努力密不可分。
一退一進,空間調整有作為
日前,第三代半導體聯盟項目正式在中關村核心區安了家。而它落戶的研發園區,原本是北京城市學院的中關村校區。
北京城市學院原有5個校區,位于海淀多處。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幕開啟,北京城市學院合并了順義楊鎮職教園區的原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順義一職、汽職三所學校。2015年9月,學院的5000多名新生和約1000名教職工遷入順義校區。
“聚人多”的學校遷走了,“聚人少、效益高”的研發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起來了,3D打印研究院、亞洲文化設計中心等將陸續入駐。以第三代半導體聯盟項目為例,其孵化成果和研發成果將最終落戶順義,使位于中關村的研發園區與順義楊鎮區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為首都核心功能提供更有力的支點。
“從海淀到順義,北京城市學院的搬遷,不僅結束了北京潮白河以東地區沒有高校的歷史,更體現了空間結構調整大有作為。”在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眼中,這是北京有序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一個成功案例。
為加快疏解不利于北京環境建設、存在安全隱患、不符合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企業,北京出臺了全國力度最大的差別化水價、電價和分區域差別化的氣價、熱價政策,充分發揮工業污染企業調整退出獎勵資金、污染擾民企業搬遷等政策的激勵作用。至去年底,北京已累計調整退出污染企業1006家。
一降一升,產業選擇有標準
一般制造業企業不新增,一大批“高精尖”產業正在快速成長。在嚴格的產業篩選中,北京經濟中的“高精尖”結構日益凸顯。
去年8月,北京發布實施2015年版《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使全市禁限的新增產業,占全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比例提高到55%,城六區更高達79%。在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等新設市場主體大幅下降的同時,金融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增長迅猛,高端化特征明顯。
誰牽住了科技創新的“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看北京的科技創新,不能不提中關村。在這里,聯想從創立到年入100億元用了15年,百度用了12年,小米僅用不到3年……數字背后,是中關村創新效率的提高。
創新活躍,源于政策“給力”。近兩年,10余項在中關村先行先試的政策,已經開始推廣至全國。隨著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完善,中關村新創辦科技型企業數量呈井噴式增長。
在高密度創新活動的支撐下,百濟神州的靶向型小分子抗癌藥在海外進入臨床階段,格靈深瞳在全球首度將計算機視覺技術商業化,中芯國際的28納米集成電路成套工藝進入試生產……近5年,中關村不斷催生引領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原創性成果,在人工智能、計算機、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影響產業未來的顛覆性技術方面也開始有所作為。
一增一減,結構高端有后勁
在首都經濟的大賬本上,3個“占比過半”值得關注:承擔一半以上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生產性服務業占全市經濟的比重一半以上;“六高四新”占全市經濟總量比重也超過一半。這說明首都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實現了平穩健康的發展,佐證了北京創新驅動力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優化,產業高端化發展,產業功能化、功能集聚化發展態勢進一步增強。
以中關村為例,2013年到2014年,“高精尖”產業在中關村示范區經濟總量中占比從60%提高到74%;每年技術合同成交額80%輻射京外地區。“高精尖”企業“吸金”能力強。去年1月至11月,中關村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近三成,更占全市出口總額的一半。北京在全球創新產業中的地位,正實現由“跟跑”為主向在不同領域“跟跑”“并跑”,局部領域“領跑”的轉變。
同樣值得稱道的是北京的能源利用效率。近5年,預計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4.8%,居全國省級地區首位,是全國惟一連續10年超額完成年度節能目標的省份。
今年北京兩會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提出未來發展目標:在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的基礎上,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隨著三次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有望高于80%。擁有“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北京,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