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7月份的多項經濟數據出爐,部分指標出現了一些波動。對這些波動要正確認識,部分指標增速放緩是我國為了提高經濟質量、優化經濟結構而進行主動調整的結果,并不意味著經濟形勢惡化。7月份部分指標的波動在預期之中,不必驚慌失措;我國正在加速推進的結構性改革不能為了“數據好看”而放緩步伐,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期,“進”才是“穩”的根基。
7月份部分經濟數據波動在預期之中
上周五,國新辦就2016年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多項經濟數據在會上公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房地產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出現了增速放緩。但如果因此而炒作“全線滑坡”,是不清醒和缺乏理性的。
首先,7月份存在一個特殊天氣因素,多個省份遭遇洪澇災害,全國6000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洪災使這些地區的生產經營、投資、交通運輸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的貨物周轉運量增速比6月回落3.6個百分點。“從這些因素來看,7月份部分指標出現波動也是很正常,在預期之中。”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
其次,不要過于在意經濟數據的一時波動,這一點權威人士早在數月前的《開局首季問大勢》一文中就給大家穩定了預期:解決經濟運行中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問題,這需要時間,目前還處在起步期,新動力還挑不起大梁。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退一步”為了“進兩步”。
新動能加速孕育 經濟內生結構正深刻積極變化
雖然目前中國經濟的新動能在規模上還無法完全對沖舊動能的下降,但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等一直在加速孕育成長,呈現出良好勢頭。
從投資結構上看,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是8.1%,而1-7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是14.2%,遠遠高于全國水平,其中高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增長18.6%,加快2.2個百分點。從產品結構上看,新產品層出不窮,7月份新能源汽車增長52.2%,工業機器人增長超過30%。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加快融合,新業態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1-7月網上零售額增長27.5%。在線教育、網約車等新服務也在不斷涌現并發展壯大。
“新動能成長很快,但目前這個階段體量還不夠大,還難以對沖傳統產業調整帶來的壓力,所以整個經濟中大家感覺下行壓力比較大,實際上內生結構和動力正在發生深刻積極的變化。”盛來運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
行百里者半九十 改革關鍵期有底氣也有定力
8月15日,著名經濟學家劉世錦在人民日報撰文稱,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已非常接近底部,正處在壓力和困難較大、同時已看到轉型成功曙光的時候。
這就是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自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堅定不移的推進各項改革,不斷簡政放權、減稅降費,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激勵“雙創”,培育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然而離成功越近時面臨的困難越大,7月份部分經濟數據的波動就是困難的表現之一。
劉世錦認為,如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國經濟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兩年成功觸底,即增長速度不會繼續下降而是穩住了,進入L型的下邊,也就是進入一個速度適當、更具創造性和可持續性的中高速增長平臺。從國際經驗看,這個平臺有可能穩定5到10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從而為我國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更長遠的發展目標打下穩固基礎。
正如權威人士在《開局首季問大勢》中所說,“進”,就是解決經濟運行中的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問題,“進”才是“穩”的根基。
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可以說“進”一步海闊天空,因此改革的步伐更不能因為一時的經濟數據波動而放緩。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對改革創新的效果有底氣,對改革所面臨的困難,也有泰然處之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