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昨日商務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用這樣一句話回應了外媒口中的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沈丹陽表示,之所以外界會對中國投資環境產生抱怨,是因為一些比較依賴低成本和優惠政策的外資企業確實遇到了經營困難,部分企業盈利水平有所下降,而這背后的原因并不能直接歸結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
中國堅持積極吸引外資
沈丹陽直言,一些在華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困難主要原因是相對優勢逐漸縮小所致,這主要源于全球市場需求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內在要素成本上升,外資企業享受的優惠政策減少,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等,并非所謂的投資環境惡化所致。
事實上,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和下放了618項行政審批事項,占原有審批事項的36%,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
此外,去年商務部還會同有關部門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4部法律修正案……這些都使得在華外資企業近幾年面臨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比過去更規范、更透明、更公平,“對于比較在乎優惠政策和想掙快錢的外資企業,他們可能感覺中國投資環境變差了,但是對于真正有眼光、有競爭力、愿意在中國長期發展的外資企業,他們會感到中國的投資環境變得更好了”。沈丹陽說。
沈丹陽重申,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堅持積極有效吸收外資的方針,保持外資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重視外資企業的關切,不斷營造更加公平、更為透明、更可預期的投資環境。并承諾,在中國,外商投資的領域不會縮窄,只會更寬,中國的投資營商環境不會惡化,只會更好。
唱衰論站不住腳
多項數據均能證明,外界對中國投資環境的唱衰論站不住腳。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和2017年中國繼續被列為最具前景的投資目的國首位。沈丹陽則進一步披露,去年中國吸收外資增長了6.4%,今年前8個月又增長了4.5%,連續24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實際利用外資首位。與此同時,外商投資企業數量也保持著高速增長,今年1-8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538家,比去年同期增長10.2%,8月當月全國新設立企業就達2736家,同比增長13.2%。
即使作為此輪唱衰論最大的鼓吹者之一,中國美國商會此前主導的一項調查也顯示,超過60%的會員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68%的會員企業有擴大在華投資的計劃。此外,無論是杭州的G20工商峰會還是廈門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跨國公司參會都積極踴躍,這些都表明了多數國外企業對中國投資的信心。
有分析認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卷土重來,不過是一些反華勢力借以遏制中國的陰謀,真正意圖是扭轉國際投資流向,阻撓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為美歐日的“再平衡”和“再工業化”爭取時間。
外企營商環境向好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給予外商企業的都是超國民待遇,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外商待遇正逐步與國民待遇看齊,即與國內企業享受同等所得稅率”,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為吸引更多外企落地,多項扶持政策正密集落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就曾表態,中國無論發展到什么階段,都需要和世界各國取長補短,互學互鑒,對外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我們將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的水平,擴大服務業和一般制造業的開放,為外商提供更多投資機會,營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
國家發改委此前也宣布,將加大放寬外商投資準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進公平開放競爭,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此外,還將積極健全對外投資促進政策和服務體系,加快同有關國家商簽投資協定和自由貿易協定,推進國內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融合。同時繼續支持多邊貿易體制,采取切實行動促進貿易增長。
在張建平看來,我國針對外商的待遇政策,確實有待提高的空間,“由于此前通行的準入前國民待遇,我國對外資項目的審核、批準自有一套繁瑣流程,實施的正面清單管理也不受主流投資國的歡迎,都是未來亟待變革的領域,不過總體上看,無論對于哪個國家而言,中國未來的投資營商環境都是積極向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