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信息上海9月6日電 (記者何欣榮) 萬里之外的美國大波士頓地區馬爾伯勒小鎮,上海張江—波士頓企業園將迎來首批科技創業團隊入駐;位于上海張江的“中以上海創新中心”,已收集7000多個技術項目,經常一天要接待四五撥企業考察……
走出去,引進來。在上海張江高新區,全球創新資源的碰撞融合,已成為常態。日益濃厚的“國際范”,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增添了底氣。
“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張江要抓住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上海自貿區‘雙自聯動’的機遇,在開放中不斷提升自己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上海張江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曹振全表示。
張江—波士頓企業園,就是這樣一個標本。作為中美間合作共建高新技術園區的首例,張江—波士頓企業園計劃打造中美創新人才培養和交換平臺、中美創新成果轉化和交易平臺、中美創新資本服務平臺等7個平臺,推動中國企業與世界創新資源對接。
上海寶藤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波士頓園的積極參與者。目前,寶藤已經引進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計劃在基因測序、數據挖掘和精準醫學等前沿領域進行布局。
寶藤生物董事長樓敬偉告訴記者,波士頓是世界生物醫藥領域的領跑者,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在此建研發中心。“以往我們把海外人才引進國內,但因為外部環境不配套,創新結果容易打折扣。如今在海外直接成立創新中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創新成果也可以為國內所用。”
同樣是創新,一方面把基地建到國外,另一方面也把技術引到國內。成立不到一年的“中以上海創新中心”,走的就是“雙邊孵化”的新模式。
“以色列是眾所周知的創新國度,在新材料、智能硬件和金融算法方面的實力非常強勁,我們的項目儲備也集中于此。”中以上海創新中心負責人顧倬濤表示。
據了解,由于本國市場有限,以色列很多先進技術需要尋求合作以拓展產業化空間,這是他們樂于和中國企業合作的原因之一。國內一家汽車科技公司正計劃與以色列方面開展合作,共同推進攝像頭輔助駕駛技術的產業化。
張江高新區之所以能在對外開放中聚合全球資源,靠的是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曹振全告訴記者,張江高新區與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建立了長效聯系機制,在國內率先推出一系列海外人才出入境新政。
以留學生辦證為例,在上海地區高校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且到張江就業的外國留學生,經張江高新區管委會出具證明,可直接申辦外國人就業手續和工作類居留許可。統計顯示,目前到張江高新區專窗辦證的外籍人士達1300多人。
得益于持續的制度創新,在張江高新區核心園,多股創新力量競相迸發: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上海光源等科研“國家隊”不斷強化了張江在國家戰略中的位置;由諾華、GE等138家外資研發機構組成的“國際隊”,使張江快速嵌入全球創新鏈條;而展訊通信、微創醫療等一批自主創新“本土隊”,在手機芯片、醫療器械等領域,從填補空白向引領創新邁進。
根據規劃,到2020年,張江高新區將構建核心園加浦東創新帶、滬北創新帶、滬西南創新帶“一核三帶”的功能布局,建成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雙自聯動的國家級人才改革試驗區,建成一批海外孵化基地和科技園區,為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