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17年黑色系,去產能政策貫穿始終,上半年圍繞打擊“地條鋼”展開,下半年則主要圍繞“環保限產”展開。
2017年黑色系的演繹路徑為:年初曲折上行:限期清除“地條鋼”炒作+預期,成材帶動爐料上行(1-3月)——第一輪大跌:房地產調控+金融監管趨嚴+爐料供給寬松(4-5月)——淡季不淡:供需缺口開始顯現,高基差向上修復(6-8月)——“金九銀十”再落空:鋼焦限產錯配,爐料利空(9-10月)——年末反彈:正式進入限產期,原料端強勢反彈(11月至12月底)。
供給側改革政策自2015年底提出以來,2016年我國鋼鐵行業去除過剩產能6500萬噸,2017年再去除5000萬噸,兩年去除過剩產能達到1.15億噸,基本達成國家“十三五”期間去除1-1.5億噸的目標。但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司鋼鐵處處長徐文立表示,“十三五”去產能任務將達到1.5億噸的上限,也就意味著后續2018-2020年尚有350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平均每年約1100萬噸,且后續將著重于重點地區去產能的推進。
“雖然供給側改革將邊際弱化,但考慮到鋼企去杠桿任務仍然艱巨,預計去產能政策仍將維持。”信達期貨黑色團隊表示。
環保限產也將繼續推進。2017年3月23日,環保部發布文件,明確了“2+26”城市今年的大氣污染治理任務。8月22日,環保部再次發布方案指出,采暖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鋼鐵產能將限產50%,引發市場對采暖季供給大幅收縮的預期。
“由此看來,在污染防治的大背景下,預計2018年環保督查的力度恐有增無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采暖季限產政策或大概率延續,依然會對鋼企的生產造成較大影響,引發供給階段性收縮。”信達期貨黑色團隊表示。
展望2018年,信達期貨黑色團隊表示,鋼材方面,需求端,房地產周期性下滑,但投資存韌性,基建投資或略有放緩,制造業穩中向好,出口仍將維持低位,預計2018年鋼材需求穩中小降;供給端,供給側改革邊際弱化、環保限產常態化、電爐產能釋放仍待政策松動,預計2018年供給量將有邊際回升。整體來看,2018年供需或由緊平衡轉向寬松、噸鋼超高利潤將回歸合理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