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持續發酵。但在大肆擴張的同時,各種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其中,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領域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發展為主要問題。為此,工信部正在制定行業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
2016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熱潮不斷。根據GGII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8.5萬臺,同比增長23.91%,產值規模達到135億元,其中國產占比19%,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
時間進入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仍在發酵中。5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表示,1-4月份,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同比增長了51.7%。目前,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服務于國民經濟37個行業大類,91個行業中類。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工業信息化的發展,新興機器人產業向傳統汽車工業輸送的高科技產品——自動導引車AGV伴隨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也應運而生。國內汽車制造業在汽車生產中引入了AGV技術,使汽車裝配的生產組織、信息管理和物流技術等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
行業分析機構預測,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臺,累計保有量將接近45萬臺,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從2012年的不足5%,增至2017年的30%以上;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達80萬臺以上,潛在市場需求價值近5000億元。
不過,旺盛的市場需求,也帶來了行業過熱苗頭。國內智能機器人產業在大肆擴張的同時,各種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如投資過剩、產品過于低端化,甚至還出現了套取財政補貼等亂象。
其中,主要為結構性問題,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領域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發展。而工信部正在制定行業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嚴控工業機器人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風險。
為治理機器人企業騙補亂象,從2016年上半年,《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財政部關于規范機器人產業補貼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文件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病和亂象進行打擊和治理。
2016年12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認監委發文明確,要從推動機器人產業理性發展、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突破零部件等關鍵短板、開拓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推進服務機器人試點示范、建立認證采信制度等10個方面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協調健康發展。
此外,工信部還發布了《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從綜合條件、企業規模、質量要求、研發創新能力、人才實力、銷售和售后服務、社會責任、監督管理等方面對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和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企業進行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