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制造業正面臨著向高端轉變的挑戰,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成為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據媒體報道,工信部目前正在制定行業準入條件,以提高準入門檻,嚴控工業機器人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風險。
日前,工信部在制定行業準入條件,控制工業機器人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工作方面,宣布將會投資200億元,建設機器人產業園,并且這一政策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機器人大量使用,是近年來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特點。統計顯示,自2013年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后,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2014年全國銷售工業機器人超5.7萬臺,增長54%;2015年銷量增至6.8萬臺;2016年機器人安裝量更是高達8.5萬臺,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
現在,機器人推動了“復興”趨勢,即生產返回到既有的工業中心。機器人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硬件的改進,其中包括質量更好和成本更低廉的傳感器——從根本上改善了機器人的眼睛以及指尖的觸覺和平衡感。同時也因為軟件的進步:機器人擁有了越來越靈活的大腦。
專業機構預測,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臺,累計保有量將接近45萬臺,本土機器人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從2012年的不足5%,增至2017年的30%以上;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達80萬臺以上,潛在市場需求價值近5000億元。
今年4月,工信部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該《規劃》,2020年中國國產品牌的工業機器人年產量目標為10萬臺。
在工業制造的過程當中,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這是最近幾年以來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突破點。雖然市場需求非常旺盛,但也帶來了一些行業過熱的苗頭。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存在一定程度的過熱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上馬的現象在很多地區都有存在。這是我國未來機器人產業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
另外,低端產能過剩,也與各地政府的補貼有關。據賽迪研究院、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等單位調查發現:不少地方政府部門或通過補貼用戶間接支持,或對機器人生產企業直接給予技改資金、股權投資、首臺套保費補助等資金扶持。此舉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會誘發導致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等問題,導致企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削弱了用戶使用自主機器人的信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近日表示,機器人領域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風險,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有專家指出,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中,國外品牌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60%以上份額,技術復雜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國外公司市場份額約90%;作業難度大、國際應用最廣泛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占84%;高端應用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占90%份額。2016年,國產品牌的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2萬臺,市場占有率為32.5%,首次突破三成。
盡管近年來,我國企業雖然在機器人核心部件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等研發上取得了“點”的突破,并已投產,但我國企業在機器人核心技術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可靠性仍需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