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換人”的大潮風口期,智能生產線已成為今后制造工廠升級的一個必然趨勢。5月17日,2017中國(昆山)品牌產品進口交易會正式開館,來自全球各大知名企業跟隨“智能”的腳步,爭相端出全球頂級制造“大餐”,而國內工業制造企業也頻頻在此領域發力競技,展會上亮相的眾多中外智能生產線,紛紛用獨家技術闡述工業4.0,助力江蘇及中國制造不斷升級。
在“機器換人”的大潮風口期,智能生產線已成為今后制造工廠升級的一個必然趨勢。5月17日,2017中國(昆山)品牌產品進口交易會正式開館,來自全球各大知名企業跟隨“智能”的腳步,爭相端出全球頂級制造“大餐”,而國內工業制造企業也頻頻在此領域發力競技,展會上亮相的眾多中外智能生產線,紛紛用獨家技術闡述工業4.0,助力江蘇及中國制造不斷升級。
世界頂級產線首秀進交會
當智能制造使得“無人工廠”日漸成為現實,車間生產將是怎樣的一個狀態?昨日,在“高手”云集的自動化及工業機器人主題館,記者可算是大開眼見,德國西門子在展會現場設立工業4.0實驗室,日本川崎、天田更是將頂級產線搬到了展廳里......
“完成要求如此困難高的焊接任務,沒想到居然也可以這樣‘簡單’。”在川崎展廳,當看到工程師只是輕輕點擊按鈕,整套車體模擬生產線開始徐徐啟動,周邊參展觀眾不禁嘖嘖稱贊。原來,這是川崎此次帶來的一款以未來設想的生產線構想,可集點焊、弧焊、FSJ焊接技術為一體,一般可在汽車行業利用焊接技術單元,不僅可讓打點距離縮小,還可實現薄板和厚板組合,更是首次在中國展出。
月初,中國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而參與飛機制造鈑金的工序的天田(中國)有限公司也來到了展會現場。雖是首次亮相進交會,作為世界鈑金加工機械行業領軍企業天田,也將自己最先進的鈑金加工設備生產流水線帶到了現場。企業鈑金事業本部銷售企劃科科長顧笛歐介紹,針對市場訂單趨向小而個性的變化,天田將工業4.0概念代入鈑金工程,通過豐富的加工技術,實現生產可視化,杜絕材料的浪費。
以“軟實力”注入生產線的中國造
2015年,“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提出,蘇州盟思軟件科技有限公司也經歷了自己“跨越”式的轉變,跟隨自己服務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一同轉型,向更智能更自動化的方向改進技術。“我們是一家做軟件的企業,就是用智能硬件集成平臺保障自動化產線設計與改造的落地執行。”蘇州盟思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春華介紹。作為智能制造展區為數不多的展示智能生產線的中國企業,他們進行了模擬工廠的實景展示。
“這兩年,公司招聘了更多的自動化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等人才,為的就是隨同汽車零部件企業一起,與智能生產線做深度融合。”金春華告訴記者,近期,他電話一位客戶,詢問產品的使用情況,該客戶表示,使用了盟思的系統后,人均單產從2011年的220萬提高到了2016年的350萬。
雖然不像海外知名制造企業那樣,可以生產出智能生產線設備,但盟思的系統常常被用在這些頂級生產線上。例如,他們與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國庫卡,一起合作服務了中航鋰電的全球第一條無人PACK線。在頂級生產線上,這種“軟實力”也體現出了一種中國制造的力量。
中外制造企業共筑商業新模式
在更新迅速的當下,不管是零售業、還是制造業,商業模式對于行業的發展,總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工業4.0時代,未來制造業的商業模式是什么?走訪了各大展廳,記者尋找到了答案:“必須打通行業產業鏈,提供售后服務等解決方案,才能提高產品附加值。”
“今天我們剛剛與新西蘭的一家企業進行了解決方案的最終修改,對方很滿意,計劃下半年還將再添置5套自動化生產線。”提起新模式帶來的效益,軒本工業設備有限公司售經理張敏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她告訴記者,軒本是國內一家從事非標自動化設備研發與生產的企業,原先企業只專注營銷,但發現如何實現產品質量、成本、交付期的優化,才是各大工業生產企業關注的焦點。為此,在提供的同時,他們又推出了一系列應用于這些設備數字化解決方案,以滿足客戶未來的發展需要。
其實,與其不謀而合的還有天田有限公司,“如今,我們也著眼于客戶的全套產品生產,提供從數控沖床到折彎鈑金加工的整套解決方案,目前市場反響很不錯。”顧笛歐舉例介紹說,最近他剛接待了一家電梯制造企業,該企業車間里雖然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然而由于操作工人的原因,產品精度達不到預期效應,為此,他們幫助打通工廠所有生產環節,將生產所需要的情報在管理系統上統一管理,并提出將人與設備與計算機結合的解決方案,一經采納,產品的損耗率由原先的10%,降低到2%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