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手段,智能制造將迎來新的變革.日前從2017中國智能制造創新發展論壇發布的《智能制造創新基地發展規劃(2017-2021)》獲悉,到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產業體系將全面構建,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將超過3萬億元,年均增長率可達25%.此外,中國自動化應用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中國智能產品市場規模也將超過萬億元.
當今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其根本動力在于新一輪科技革命。日前,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周濟在2017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指出,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數字化與網絡化的普及應用、系統集成式創新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是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四大驅動力。
首先是信息技術指數級增長。50年來半導體行業的傳奇定律———摩爾定律標志著整個信息行業的飛躍,不僅僅是芯片,還有計算機、網絡、通訊等信息技術,都是在飛躍發展。特別是過去10年,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的信息技術幾乎同時實現了群體性突破,全都呈現出指數級增長的態勢。
其次是數字化、網絡化的普及應用。數字化和網絡化應用的范圍無所不及,使信息服務進入了普惠計算和網絡時代,真正引發了一場革命。
再次是技術融合和系統集成式創新。系統集成式創新是一種全新的創新方法,可能它使用的各種技術并不是最新的創造,但這些技術的組合就是革命新的創新。蘋果智能手機、特拉斯電動汽車就是系統集成式創新的成功典范。未來最大的機會來自新型技術和現有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融合,這將顛覆未來的技術和產業。
最后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戰略突破。近年來,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圍內高速發展,不僅有量的突破,更有質的飛躍。由于智能機器的學習能力和執行任務的復雜度正以指數級增長,人工智能新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應用速度將大大超過前幾次科技革命的速度。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將成為下一個數十年顛覆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的核心技術。
周濟特別強調,人工智能2.0技術將引領智能制造從1.0走向2.0。他表示,智能制造1.0系統的目標是實現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在全面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網絡互聯和系統集成,其技術層級相當于工業3.5。智能制造2.0系統的目標是實現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
周濟說,智能制造是一個大概念,包含了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由數字化制造、智能制造1.0和智能制造2.0等三個不同范式的制造系統逐層遞進組成。同時,它本身也是一個大系統工程,要從產品、生產、模式、基礎、系統五個維度認識,系統推進。
在他看來,智能制造系統由以下四個方面構成:
一是智能產品是主體。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實現機械產品創新的技術,讓機械產品向“數控一代”乃至“智能一代”發展,從根本上提高了產品功能、性能和市場競爭力。比如我國的軌道機車已成為世界上高速機車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二是智能企業是主線。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也是生產技術創新的技術,讓制造業向智能化集成制造系統發展,構建智能企業,全面提升產品設計、制造和管理水平。比如西門子成都工程實現了從設計、產品研發、生產到物流配送和管理的全過程數字化和網絡化。
三是產業模式是轉變的主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催生了產業模式轉變或創新:一方面,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向定制化規模生產;另一方面,產業形態從生產性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總的來說,最根本的產業模式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轉變。比如GE,它通過技術創新使得對發動機葉片、發動機全部數據進行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對于發動機已經不是故障診斷,而是健康保障系統。通用這樣一個技術使得它現在不僅僅是產品出售的方式,而是采用按小時支付的商業服務模式,從生產型的制造走向了服務型制造的產業。
四是智能制造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構建信息-物理系統,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和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網絡信息平臺建設。
周濟表示,中國推進智能制造會經歷三個階段發展:“十三五”階段的任務將是數字化普及、智能制造1.0示范和智能制造2.0研究,在“十四五”則是智能制造1.0普及和智能制造2.0的示范,在2026~2035的十年將會是智能制造2.0的普及。
周濟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要抓好普及和提高兩方面,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他強調,智能制造的推廣普及,要把全面實現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作為著力點,要注重激活存量。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于現有產業和企業修復動力的能力,需要通過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以盤活巨大的存量資產。
智能制造加速全球合作分工
“從終端智能拓展到終端/云端協同智能,從基于測量傳感、模型程序的智能控制發展到基于視覺感知、混合現實、云計算、大數據的網絡系統智能,從一個屋頂下或工廠內拓展到全球網絡智能設計制造服務,從微米減材到納米精準減材/增材制造,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兩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路甬祥在出席2017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說,20世紀中葉,計算機、數控機床的發明,開啟了數字化制造的新時代;半導體、IC、程序控制器、工控軟件、現場總線、AGV和工業機器人等技術支撐推動了數控中心和數控生產線的發展,將制造業推進到了柔性制造階段;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VR/MR、AI、云計算、3D打印等技術日新月異,將數字化、智能化推進到制造服務的整個產業鏈和生態鏈。
路甬祥表示,這些新興的技術為真正實現零庫存、零廢品、零停機、零錯配的數字化、網絡化、個性化、定制化智能設計制造與精益經營服務、共創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時,各國政府推出的促進工業振興的戰略舉措在為全球智能制造創新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為全球合作分工增添了新的機會、方式和空間。
路甬祥指出,回顧歷史,制造業的發展始終與全球化同步,英國引領機械制造為特征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以電氣化和汽車、飛機等制造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由美歐拓展至全球,使得近10億人口實現了現代化。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融入全球經濟,成為世界的制造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貿易大國。1980年以來,中歐、中美、中日貿易分別增長了78倍、92倍和31倍,中國與東盟建立伙伴關系二十五年以來,雙方貿易也增長了近60倍。中國制造在全球化中持續快速的創新發展,全球制造業也從中國發展中贏得了巨大的市場和創新合作的新動力。
“人類已經步入了全球化的知識網絡時代,無線寬帶、智慧物流促進了信息、人才、資源的全球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路甬祥說,從波音、空客、中國高鐵到蘋果、三星、華為、聯想的智能終端,已經無一不是數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設計制造與服務。依靠全球共創匯聚的大數據,已成為可近零成本分享、可無限增殖的設計制造服務創新資源,云計算、云服務成為創新合作的新平臺、新業態。因此,在未來的全球合作中,提升品質、提高效率、開拓市場、創造分享、制造服務、創新價值已成為大趨勢。
他表示,中國政府確定了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以推進供應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為中心,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工作,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這將完善中國經濟的政策環境。
而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將加快創新驅動,提質增效,推進綠色、智能、服務型制造,促進互聯網、大數據、智慧物流等與制造服務融合發展,提升中國制造的綠色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水平。
路甬祥強調,中國優良的制造產業鏈、創新鏈和信息網絡的大環境,和全球融合、開放統一、透明公平、公正法治、不斷提升拓展的市場新需求,將為中國和全球制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