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工業技術軟件化,就是要把人頭腦里的方法、知識、技術予以顯性化、模塊化、模型化,形成工業APP,來操作那些新型工具。業界普遍認為,工業技術軟件化是中國能否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搶得先機乃至彎道超車的重要砝碼。更值得重視的是,在工業技術軟件化的基礎上,全球工業巨頭已經開始角逐工業平臺。
21日,由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研撰的《2016-2017中國智能制造年度發展報告》在江蘇常州發布。《年報》認為,當前我國發展智能制造的兩大重要方向,一是以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興產業,二是傳統制造業大量引入和應用工業軟件,推進智能化改造升級。其中,以機器人、工業軟件為代表的重點領域成為2016年智能制造發展的引領者。
在制造業邁向工業4.0的進程中,以工業軟件為主角的信息技術是產業變革的核心推動力,它可以實時感知、采集、監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促進生產過程的無縫銜接和企業間的協同制造,實現生產系統的智能分析和決策優化,從而使生產方式向著智能制造、網絡制造、柔性制造方向變革。
在制造業進行信息化改造時,工業軟件就發揮著重要積極作用,目前更是成為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制造2025》中,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也被列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的發展重點之一。
工業4.0的基礎是數字化、網絡化和集成化,要實現這些就必須一些關鍵的信息技術,包括自動化與控制系統、制造執行系統、過程控制系統、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軟件、設備和數據識別系統、人機界面操作設備、各種傳感器產品、工業信息安全產品,以及覆蓋各種工業通訊標準的網絡、通訊類產品體系。
隨著軌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電力、裝備制造等領域大力推進智能制造,眾多龍頭企業已著手加快智能工廠建設和現有設備智能化升級,對CAD、SCM、MES、PLM等支持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軟件以及工業產品內的嵌入式軟件的需求不斷加大,極大帶動了工業軟件產業規模的增長。盡管受到制造業產能過剩帶來的消極影響,近年來工業軟件發展增速放緩,但仍維持在14%以上。據預測,2018年,我國工業軟件規模將超1600 億元,發展前景廣闊。
因此,大力發展工業軟件,同時實現軟件國產化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的核心訴求。“中國制造2025”也明確指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技術,也是中國制造業走向世界強國的主線。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工業軟件已經成為工業4.0的決勝點。
與通用應用軟件相比,工業軟件主要有五大特點:一是與行業關聯度強,二是研發具有繼承性,三是可靠性高,四是開發難度大,五是產品要求復雜。
工業軟件產業要強大,不僅需要堅實的IT產業基礎支撐,更需要長久的工業經驗積累和融合。我國雖然是軟件產業大國,但在工業軟件實力不強,外企仍把持著市場地位。
工業軟件技術支撐了絕大部分的生產制造過程,隨著全球制造業變革的推進,以信息網絡、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即將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