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世紀這十幾年來看,特別是在近十年,中國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從規模上來看,已經位居世界第一,規模還是能夠相當說明問題的,因為規模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從1986年開始主要從事產業和技術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研究,曾參與《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的編制,現正參與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和“工業強基戰略研究”。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這些觀點日益成為國人的共識。中國的制造業在全球處于什么位置?相比先進國家和地區存在哪些差距?中國如何才能實現趕超?廣東在中國制造業發展中有何擔當?日前,屈賢明到揭陽市參加《“揭陽制造2025”發展規劃》發布會,借此機會,南方日報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談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業從規模來看已居世界前列
記者:您長期從事先進制造技術和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規劃研究,縱向來看,近年中國的制造業發展情況怎么樣?橫向來看,中國的制造業在世界處于什么水平?如果存在差距的話,主要體現在哪里?
屈賢明:從本世紀這十幾年來看,特別是在近十年,中國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從規模上來看,已經位居世界第一,規模還是能夠相當說明問題的,因為規模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橫向在國際上進行比較的話,我們還存在不少問題。如果要在全球范圍內給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水平進行排名的話,中國目前處于第三方陣。第一方陣是美國,第二方陣是德國和日本,第三方陣是中國、韓國、法國和英國等。雖然和第二方陣相比,我國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但是在第三方陣里面,卻遙遙領先。
當然,除了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業在一些領域還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重大突破,比如我們的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和電力裝備等就已經處在世界領先的水平,在解決了一些現存的短板之后,預計5年后這三大領域將處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記者:中國如何彌補差距,以實現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超越?
屈賢明:“中國制造2025”發布兩年來,從發展趨勢來看,我們與德國、日本的差距是越來越小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到2025年中國躋身世界第二方陣,也就是進入制造強國行列,是很有希望做到的。
我們的總體思路是:面上繼續去追趕,同時在點上要重點突破。換句話說,就是力爭一部分領域成為世界第一,大部分領域成為世界先進。“中國制造2025”提出十大領域要重點突破,就是要利用我們社會主義制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希望通過10年的努力發展,取得突破。
這十大重點領域的突破,我把它歸納為三種情況:一是其中的一些領域處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創新模式屬于領跑型,引領世界發展潮流,比如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和電力裝備等領域;二是在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七個重點領域,大部分接近甚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三是在十大重點領域的小部分領域,因為之前的差距比較大,可能經過10年的努力,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有差距,比如我國的集成電路,目前有多達80%依賴進口,即使到2025年,國產也只能滿足50%的需求,所以在這些領域,我們力求不斷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談產業融合互聯網制造業融合實現雙方互利共贏
記者:近年來,有關制造業和互聯網的討論比較多,一些觀點認為,互聯網經濟快速崛起,會沖垮中國實體經濟與制造業,您怎么看?
屈賢明:這幾年“脫實趨虛”的現象確實對中國的制造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很多制造業企業和從業人員更愿意去利潤更高的領域發展?;ヂ摼W的出現,以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是一件好事,會對制造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能很好地解決互聯網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問題,我認為會出現雙方互利共贏的結果。
從國際上來看,互聯網和制造業的融合是一個普遍的難題。因為從事互聯網的是一幫人,從事制造業的是另外一幫人,從事互聯網的人認為互聯網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從事制造業的人則認為互聯網解決不了中國的經濟問題,解決不了中國制造業存在的五大問題;從事制造業的人對“互聯網+制造業”的提法,認為是把中國制造業引到歧途上去,從事互聯網的人則認為制造業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看不到互聯網帶來的重大影響,這兩方面分歧比較大。
總的來說,互聯網和制造業融合中產生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下去。不過讓人欣喜的是,現在各方面越來越看重實體經濟,越來越看到制造業的重要性。
記者:就您的研究來看,影響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
屈賢明:中國制造業和發達國家與地區存在差距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過去很落后,現在已經大有改觀,在一些方面走在了領先的位置,以后能不能發展得更快更好,目前來看,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可能更關鍵。
比如互聯網和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問題,究竟怎么融合,融合的著力點在哪里?我認為可以交給市場和企業去解決這個問題,在融合過程中,應該更多地由市場去說話,由市場去作出選擇。政府可以發揮引導作用,但不能起主導作用,其中就有體制問題,也就是政府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的問題。大家都說現在的科研經費投入已經不少了,但是科學研究和產業需求、產業發展怎么更好地結合,就存在不少組織上體制上機制上的問題,現在不少部門都在抓創新,其中就有一些不協調的地方。
所以我認為,影響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體制和機制的問題,在當前來看仍然是最突出的。怎么解決?中央現在在抓體制改革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我們可以把希望寄托在這里。
談廣東擔當提高創新能力推進智能制造
記者:您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要執筆人之一,《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四大制造”,分別是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和優質制造,再加上工業強基,基本就構成了中國制造最主要的幾個方面。這幾個“制造”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屈賢明:我認為這幾個“制造”是發展中國制造業的主要抓手,實際上也是一個針對薄弱環節的抓手。圍繞這幾個制造,政府會出臺相應的工作計劃和投入一定的經費??梢哉f,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了,“中國制造2025”就能實現了。
這幾個“制造”,各自要解決所針對的問題,互相又密切相關。比如說優質制造和智能制造,就需要工業強基的支撐,零部件不好,裝出來的整機就好不了,所以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是優質制造和智能制造的保障。同時,智能制造也對優質制造起的作用更大,如推行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可以使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工業強基和智能制造,是保障優質制造的兩個重要方面,這兩個方面協調好,就可以形成合力推進優質制造。
還有綠色制造,通過智能制造,可以降低能源消耗?,F在我們特別強調服務型制造,通過服務型制造,可以實現大規模的個性化定制生產。
簡單來說,這幾個制造是密切相關的,彼此之間是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關系,工業強基和智能制造是重要的手段,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和優質制造是結果。
記者:廣東是制造業大省,在全國乃至全球制造業中有著一定的地位,請您給廣東的制造業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屈賢明:希望廣東在發展中國制造當中,能夠起到攻堅的作用,就好比在打仗的時候,能夠去炸碉堡。廣東應該針對中國制造存在的薄弱環節,在解決一些突出難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說,在提高創新能力方面,廣東有很好地適宜于創新創業的環境,所以在解決創新能力薄弱方面,廣東可以發揮重大作用,在創新上走在全國的前列。
其次,廣東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比較發達,在推進智能制造方面,比起其他地區有更好的條件和能力發揮作用,走在全國的最前面。一是對現有的工廠進行智能改造實現轉型升級;二是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為全國發展智能制造提供裝備和軟件。
當然,廣東在其他方面也可以發揮作用,但我希望廣東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推進智能制造兩方面能夠發揮帶頭作用,在中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過程中,廣東能率先成為制造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