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以“智·造未來”為主題的中國制造2025創新峰會在寧波舉行。APSS高級計劃與排程研究協會會長蔡穎在會上作了題為《新模式、新技術下的制造業未來》主題演講。
制造領域的淘汰伴隨工業4.0正在到來
當前,中國制造業總體上缺少創新品牌價值,從而喪失了制造成本優勢,從設計到生產變通性差,生產效率安全管理不透明。在具有二十多年生產制造、物料計劃、工業工程、成本控制管理實踐經驗的蔡穎看來,制造業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導致了“三高”情況的發生,即高交期、高庫存、高成本。
“多品種小批量的按單生產模式已成為常態。” 蔡穎具體闡述了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的企業在實踐中常遇到的諸個問題:訂單個性化定制要求使用每個訂單都需要不同的工藝;研發周期短;多品種并行;資源共享易出現瓶頸;定單變化和生產周期具有不確定性;計劃排程應變差;設備、產線難以柔性應對;質量工藝無法迭代可靠;成本無法大規模化并精確化,監控訂單進度難;物料需求變化多變,導致缺料與采購延遲嚴重。
中國制造業如何面對新技術的挑戰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工業4.0的推進,制造領域的淘汰時代正在到來。
“未來對于制造業一定是需要面向個性化、多品種、小批量的消費市場,建立起高度智能化、柔性化的生產模式。”蔡穎認為,未來制造模式場景非常誘人,需要8個技術來支撐:一是模塊化設計、模塊化自動化生產、模塊化物流;二是智能計劃排產調度APS、優化算法內嵌設計、設備、工藝端CPS;三是工業物聯網的M2M;四是工業大數據;五是云計算;六是場景化、分布式計算決策;七是自組合、自適應應對多品種小批量;八是社交化(非結構化數據)大數據。
面對柔性生產需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其實,縱觀全球,德國因為有很強的自動化生產基礎,提出了“工業4.0”概念。美國在互聯網與大數據高速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概念。我國在兩化融合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工業”,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措施的關鍵都離不開“智能制造”這個關鍵詞。用蔡穎的話來說,就是要面對柔性的生產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才會有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