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器人市場需求日漸攀升,而另一方面,醫護人力相對缺乏,兩者之間的矛盾共同推動了醫療及健康機器人潛在市場的爆發。盡管目前國內產業發展尚未成熟,但是隨著醫療機器人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國內企業也有望獲得持續突破。
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醫療、護理和康復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提高,我國醫療行業不管在質上還是量上都亟待提升,以滿足更高水準的要求。而另一方面,醫護人力相對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醫療及健康服務機器人的巨大發展潛力。
在此背景下,我國醫療機器人市場需求不斷上升,發展趨勢逐漸顯現。中國醫療機器人市場潛在用戶基數大,處于高速成長階段,行業需求空間大,這一“大蛋糕”無疑吸引了國內外資本的廣泛關注。
醫療機器人由于其所在領域的特殊性,產品的技術密集程度、資金密集程度都很高。醫療機器人作為服務類機器人中的高端產品,融合了臨床醫學、機械、電子、控制、材料、信息、計算機、圖形處理等多學科,應用領域涉及外科手術、康復護理、病理診斷、院內物流等多個方面。
由于國內醫療機器人起步較晚,技術含量相對還比較低,產品多集中于中低端醫療器械領域。不僅如此,北京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長、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認為,醫療機器人行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投資周期較長,“從技術到產品的臨床應用普遍需要超過十年的時間”。
以醫療機器人行業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達芬奇為例,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7億美元,同比增長13%;凈利潤達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毛利率達70%,凈利率27%。但是如果從成立時間看,達芬奇是在成立的第十年才首次實現盈利。
盡管目前高端市場仍然被海外企業所占據,投資收益時間長,但是隨著醫療機器人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國內企業也有望獲得持續突破。當下國內醫療機器人企業數量不少 ,一些醫療機器人的代表企業如哈爾濱博實、重慶金山、妙手機器人等公司的手術機器人已經進入研發階段或臨床試驗階段。
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孫立寧教授指出,在藥品、傳統器械產業上,海內外差距較大;但在醫療機器人這一新興行業,目前中、美、歐都處于“嬰兒期”,中國可以加大對醫療機器人研發的支持力度,實現“彎道超車”,,助力“健康中國2030”宏偉目標達成。
與此同時,醫療機器人的標準也有待建立,以避免“低端產能”重復建設。目前,有關醫療機器人的行業標準仍是空白。業內建議未來兩三年內,由研究機構、醫療機構、指導標準委員會、行業協會等牽頭,輔以高校、研發機構,形成一些通用標準,比如機器人要滿足哪些功能、安全條件,不能“把神經恢復了,卻把關節弄壞了”。
此外,醫療機器人應用安全、倫理安全也不容忽視。同時,醫療機器人相關企業還需打通“上下游產業鏈條”,避免“上得去,下不來”的尷尬。有專家分析,隨著人工智能運用到醫療領域,診斷與治療醫療機器人將有望成為會“思考”的實時健康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