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及技術水平是“中國制造2025”實現的重要環節。
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馬宏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國內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軟肋之一,就是高端、技術復雜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國外公司占據了我國機器人市場約90%的份額。
“核心零部件是工業機器人的利潤中心,尤其伺服電機和減速機是制約降低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最重要的因素。”馬宏賓表示,近幾年,機器人上市公司依靠國家財政補助政策生存的不在少數,上市公司并不一定代表技術研發的最高實力,從機器人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來看,國內專注于核心技術研發的企業凈利潤要高于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的上市公司。他認為,未來掌握核心技術的上游企業將會比行業內沒有核心技術的上市公司更有話語權。
市場需求空間巨大
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的自動化趨勢漸明,眾多原本依賴人工的制造企業紛紛選擇引入機器人,代替傳統勞動力。
除了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外,我國機器人行業的快速增長也有其現實的需求。
作為新興市場中最為活躍的經濟體,我國經濟在經歷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也面臨著勞動力逐漸減少和老齡化加劇的現象,因此對機器人的需求倍增。
馬宏賓告訴記者,近十年來,工業機器人伴隨著制造業不斷發展,簡單重復、枯燥乏味,以及危險的工作都能由機器人來做,這必然帶動了機器人的市場需求。
他指出,中國的機器人密度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全球來看,機器人密度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韓國、日本和德國。
機器人密度是指每百萬員工配套的機器人數量。馬宏賓表示,韓國、日本和德國擁有機器人的數量是每百萬員工擁有機器人300臺-400臺,而中國每百萬員工對應的機器人保有量僅10余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機器人的數量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可謂市場潛力巨大。
根據中國工程院近日所做市場調研,被調查企業中,近65%的企業具有強烈“機器換人”意愿,14.5%的企業正在做“機器換人”準備。
對于機器換人這一行動,庫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關鍵技術經理AndreasSchuhbauer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通過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平均可以節省人工的1/3,勞動生產率可以平均提高25%,自動化降低了人員流動性,中國工廠的一般人員流動率在20%,而機器人可以12年堅守一個崗位。
他同時也坦言,機器人自動化可以幫助企業減少勞動率成本的變化,縮短交換時間,降低物流成本,客戶的意見可以隨時直接向研發部門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