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技術交流活動在山西太原太重賓館舉辦,會議對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行業技術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北京蘭光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鐸先應邀出席講座,并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四多四少”,黃河連線做了以下整理:
關于智能制造,北航的劉強教授提出 “三個不要”:不要在落后的工業基礎上搞自動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礎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備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搞智能化。同濟大學的張曙教授提出“四個不等于”:機器人+數控機床≠智能制造; ERP+MES≠智能制造;互聯網+WiFi≠智能制造;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制造。
在智能制造這個領域,應該說是“北劉強,南張曙”,他們兩位說的都很好,但只說了這個不行、那個不等于,那么企業應該怎么做?這里我提出了“四多四少”,我們應該多關注什么,少關注什么。
第一: 多關注看不見的,少追風看得見的。
看得見的簡單,是外來的,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看不見的數據流動自動化,你的數據是怎么流動的,是怎么進行有序發揮價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安筱鵬博士認為工業4.0就是十個字,是互聯,是設備的互聯,是設備與產品的互聯,是虛擬與現實世界的互聯,是萬物互聯;是集成,是縱向集成、橫向集成、端到端集成;是數據,是產品數據、運營數據、客戶數據、設備數據和研發數據;是創新,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組織創新;它更是一種轉型,是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定制、向驅動創新驅動和服務型制造的轉型。
這里我在安司長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進,看得見的數據、摸得著的裝備自動化、看不見的數據流動化、還有看不見摸不著的工業文明。工業文明包括企業文化、企業戰略、企業管理、員工的精神文明,越到后面對企業越是重要,看得見的可以花錢買,看不見的是花錢買不來的,這個過程可以花錢壓縮,但不能跨越。
第二:多關注數字化,少關注智能化。
我們應該切切實實的把智能制造化解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手段,如果不知道智能制造怎么做,那么先從數字化做起。工業4.0教父孔翰寧說:“數字化一切可數字化”,什么意思?就是說你把你的研發過程數字化,你的生產、你的工藝、你的管理、你的知識、你的產品、你的裝備各方面能數字化的都數字化,就離智能制造走近了很大一步。
第三:多關注工業大數據,少套用商業大數據。
大家經常說大數據,其實大數據對你有多大價值?要搞清楚。一個月前貴陽開了一次工業大數據會議 ,BAT公司都去了,我也作為一個嘉賓參加了一個圓桌論壇,在論壇上我發言說,我們應該區分大數據和工業大數據的區別,工業大數據對于制造企業有著直接的效應,很多商業大數據不能套用,工業大數據最有名的是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李杰教授,他寫了一本書叫《工業大數據》,我去年和他探討的時候,說起工業大數據和商業大數據的區別,商業大數據具有發展性,工業大數據具有收斂性,兩個大數據表象相同,本質不同。比如商業大數據,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尿布和啤酒的故事,沃爾瑪發現尿布賣的多的時候,啤酒也賣的多,這個故事大家也肯定都聽說過,實際上它講的是相關性,不是必然關系。
在大數據這塊,德國人其實很多人不叫大數據(Big Data),他叫“Smart Data”,叫“靈性數據”或是“智能數據”。我在這里講個例子,有個非常出名的DIKW模型,第一層叫“數據(Data)”,第二次叫“信息(Information)”,第三層叫“知識(Knowlege)”,第四層叫“智慧(Wisdom)”。
舉個例子,39就是數據;39度就是溫度,這叫信息;39度是人體發燒的溫度,這叫知識;發燒要吃藥,這叫智慧。你會看到不同的層面。所以我們對于商業大數據來說,這是最底層的數據。對于工業大數據,我們舉個例子,這個爐子熱處理要求500度保持10分鐘,現在是600度,我產出的數據就是“600”,你會知道“600”是數據;我還通過系統知道,它是一個信息;我還知道它馬上彈出一個框可能要干預影響你的質量,這個叫知識;干預一下,降降溫,或者怎么取出來,這個叫智慧。所以在工業領域可能同一個數據它隱含了很多的行業知識,它的價值要遠遠高于這些。
前幾天貴陽的工業大數據會議上,馬云在會上說,數據很重要,沒有數據,組織就是空殼。他下去后李彥宏上去說,數據有什么用?算法才重要,數據不重要。然后馬化騰上去說,他倆說的都不對,數據不重要,算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場景。后來我寫了一篇文章,幾句話說了工業4.0,其實馬云強調的是最下面一層數據,阿里、淘寶具有大量的數據;百度李彥宏強調的是信息,搜索的結果是有用的信息;馬化騰強調的是知識、是場景,騰訊微信傳遞的信息、知識、一些場景。所以他們三個人強調的是不同的層面,在這里我們作為工業人員,我們認為在工業里信息、知識遠遠大于數據,馬化騰認為場景很重要,而我認為工業知識很重要。
第四:多關注Smart,少追風Intelligent。
現在很多人說起智能制造,就認為要像AlphaGo一樣,把人能打敗,這些東西都叫Intelligent,智能,智能是什么?美國人說的比較多,叫物的智能,智能汽車、智能手機等物的智能;德國人講的智能制造叫Smart Manufacturing,什么叫“Smart”?靈活的、敏捷的、高效的、高質量的,這就是德國人講的智能制造。很多人把智能制造誤解成了Intelligent,這是很不對的。
Smart是什么意思?就是聰明,它不是智能。聰明,中國人講耳聰目明,所謂耳朵聽得見,和外界有交流;眼睛看得見,能觀察、能反饋;大腦能思考,手能夠動作,這就是智能。所以智能我們不要過于理想化。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提出,在十三五期間,通過“三化”治“三啞”,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治理啞崗位、啞設備、啞企業。這個“啞”離我們并不遙遠,對于企業來說,很多的啞設備,買了幾十萬的設備,跟外界沒有交流,工人在那里輸程序、敲程序,這叫“聾”;你的設備出了質量問題別人不知道,說不出來,這叫“啞”;領導基于你匯報上來的數據,或者張三李四告訴他的信息得出來的結論、作出決策,跟真實的情況相比是不準確、不及時的,這叫“傻”。所以,企業要從“治聾治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