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ron EMEA工業方案經理Faouzi Grebici表示,為了以合理的生產成本制造大量個人化商品,必須采用工業4.0技術,機器人不是單純取代生產線勞工,而是完全解構原本的制造流程,以便滿足消費者對個人化產品的需求。智慧工廠需要更有智慧的員工,企業必須把焦點放在人上面。
數十年來,制造業持續采用新科技,例如計算機整合制造(CIM)、精實制造來提高生產力和效率,如今還有新創科技鼎力相助,信息分享更是無遠弗屆。
據Control Engineering Europe報導,Omron EMEA工業方案經理Faouzi Grebici表示,除了操作員對機器、機器對機器(M2M)、機器對工廠等通訊,現在制造商也可以跟消費者直接溝通,將對制造業的未來造成深遠影響。
未來制造業將從原本大量制造,轉為大量訂制化和個人化,就連從設計到出貨耗時長的奢侈品,例如汽車也開始邁向訂制化和個人化。
Grebici認為,制造現場跟消費者的距離會拉近,變得更有彈性和靈活度,更重要的是,迅速響應消費者瞬息萬變的品味。這就是Omron所謂的NEAR工廠,兼具網絡(Network)、效率(Efficient)、靈活度(Agile)和責任(Responsible),除了傳統要求的獲利率,還要懂得兼顧人和目的。
智慧工廠當然需要更有智慧的員工,企業必須把焦點放在人上面;精實工廠把勞工的角色變成操作員(operator),如今是信息時代,勞工又會從操作員變成創造者(creator),Grebici深信人比機器更重要,科技是要讓勞工更有能力。
至于產品個人化所面臨的科技挑戰,未來趨勢就是把標準化商品特殊化,換言之,最終成品可以分解成數個標準組件,一來滿足大量生產模式,二來滿足個人化消費需求,這有賴更大的靈活度和彈性,于是需要新的制造典范。
不過,難就難在找出備貨型生產(MTS,大量生產)和訂貨型生產(MTO,個人化或訂制化商品)的臨界點,MTS基于屬于「推」的模式,MTO則屬于「拉」的模式,如何平衡二種不同營運速度,確實是一大挑戰,Omron把希望寄托在自動化智慧載具(AIV)之上。AIV是獨立合作型機器人,不需要改變既有生產設備。
Grebici認為,為了以合理的生產成本制造大量個人化商品,必須采用工業4.0技術,機器人不是單純取代生產線勞工,而是完全解構原本的制造流程,以便滿足消費者對個人化產品的需求,支持二種不同步的生產環境,個人化商品也有賴供貨商和終端消費者的水平合作,以及信息層的垂直開放整合,讓消費者、制造商、科技供貨商、機具制造商、供貨商和操作員真正合作,這才是工業4.0的真諦。